内史
词语解释
内史[ nèi shǐ ]
⒈ 官名。西周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春秋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⒉ 官名。秦官,掌治理京师。汉景帝分置左右内史。汉武帝太初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⒊ 官名。西汉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隋始废。
⒋ 官名。隋文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隋炀帝改为内书省。唐高祖武德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
⒌ 古政区名。秦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咸阳(今咸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汉景帝时分左、右内史。武帝时又分左、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
⒍ 复姓。周内史叔兴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汉应劭《风俗通》。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西周 始置,协助天子管理爵、禄、废、置等政务。 春秋 时沿置。见《周礼·春官·内史》。
引《左传·襄公十年》:“使 周 内史选其族嗣,纳诸 霍 人,礼也。”
杜预 注:“内史,掌爵禄废置者。”
《孔子家语·执辔》:“古者天子以内史为左右手。”
⒉ 官名。 秦 官,掌治理京师。 汉景帝 分置左右内史。 汉武帝 太初 元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左内史为左冯翊。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引《史记·蒙恬列传》:“始皇 二十六年, 蒙恬 因家世得为 秦 将,攻 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景帝 即位,以 错 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
⒊ 官名。 西汉 初,诸侯王国置内史,掌民政。历代沿置, 隋 始废。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卷六:“汉 制,诸侯王国以相治民事,若郡之有太守也。
引晋 则以内史行太守事,国除为郡,则復称太守,然二名往往混淆,史家亦互称之。”
⒋ 官名。 隋文帝 改中书省为内史省,置内史监、令各一员。 隋炀帝 改为内书省。 唐高祖 武德 初复为内史省,三年改为中书省。后亦用以称中书省的官员。参阅《通志·职官三》、《旧唐书·职官志二》。
引唐 皇甫冉 《韦中丞西厅海榴》诗:“海花争让候榴花,犯雪先开内史家。”
⒌ 古政区名。 秦 代京畿附近由内史治理,即以官名为名,不称郡。治所在 咸阳 (今 咸阳市 东北)。辖境相当今 陕西 关中平原。汉景帝 时分左、右 内史。武帝 时又分左、右 内史 为 京兆尹、左冯翊 和 右扶风 三个相当郡的政区,合称“三辅”。
引《汉书·地理志下》:“本 秦 京师为 内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
颜师古 注:“京师,天子所都畿内也。 秦 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特号 内史,言其在内,以别於诸郡守也。”
⒍ 复姓。 周 内史 叔兴 的后代,以官为氏。见《通志·氏族略四》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国语辞典
内史[ nèi shǐ ]
⒈ 职官名:(1) 周礼春官之属,掌爵、禄、废、置、杀、生、予、夺之法;隋代改中书内史令。民国初年,总统府亦尝设内史,掌函牍。(2) 秦时设置,治理京师之地。汉官亦承此制。(3) 汉代称诸侯之官,掌治国人。南朝梁·刘勰。
引《史记·卷八八·蒙恬列传》:「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
《汉书·卷一九上·百官公卿表》:「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右)内史。」
《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申公传》:「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
《文心雕龙·祝盟》:「又汉代山陵,哀策流文,周丧盛姬,内史执策。」
- shǐ bù jué shū史不絶书
- zhàng nèi帐内
- hóu shǐ侯史
- míng biāo qīng shǐ名标青史
- nèi jìng内境
- nèi wū内屋
- nèi zhàng内帐
- rì nèi wǎ hú日内瓦湖
- fù nèi腹内
- jī nèi yà wān几内亚湾
- nèi zhuàng内状
- nèi yuán xiǎo ér内园小儿
- duī nèi堆内
- xiāo shǐ箫史
- nèi jiā guān内家官
- zhōu shǐ周史
- nèi lào内涝
- nèi mó fǎng shuō内摹仿说
- wěi nèi ruì lā委内瑞拉
- jīn zhāng xǔ shǐ金张许史
- nèi fáng内房
- nèi bì内奰
- nèi qíng内情
- nèi zú内足
- shī shǐ诗史
- fǎn tīng nèi shì反听内视
- gōng shǐ公史
- yòu dū yù shǐ右都御史
- nèi shēn内深
- qīng shǐ biāo míng青史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