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后
词语解释
三后(三後)[ sān hòu ]
⒈ 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禹、汤、文王。《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王逸注:“后,君也,谓禹汤文王也。”(2)指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毛传:“三后,大王王季文王也。”(3)指虞、夏、商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为庶。”杜预注:“三后,虞、夏、商。”(4)指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
⒉ (5)指周公、君陈、毕公。《书·毕命》:“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毕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6)指伯夷、禹、后稷。《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农植嘉谷。”(7)指夏桀、殷辛、周幽王。《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及三后,媱妃乱主。”张载注:“三后,夏、殷、周也。”刘良注:“三后,桀、纣、幽王。”(8)指汉之宣帝、景帝、文帝。《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三后始基,世武丕承。”李善注:“三后,谓宣、景、文也。”
⒊ 指汉代的三个皇后。
引证解释
⒈ 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 禹、汤、文王。
引《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王逸 注:“后,君也,谓 禹汤 文王 也。”
(2)指 太王、王季、文王。《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
毛 传:“三后,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
(3)指 虞、夏、商 三代的君主。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为庶。”
杜预 注:“三后, 虞、夏、商。”
(4)指 禹、契、后稷。《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 禹 凿龙门,辟 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后稷 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穀,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
(5)指 周公、君陈、毕公。《书·毕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陈 克和厥中,惟 公 ( 毕公 )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
(6)指 伯夷、禹、后稷。《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种,农植嘉穀。”
(7)指 夏桀、殷辛、周幽王。《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及三后,媱妃乱主。”
张载 注:“三后, 夏、殷、周 也。”
刘良 注:“三后, 桀、紂、幽王。”
(8)指 汉 之 宣帝、景帝、文帝。《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三后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注:“三后,谓 宣、景、文 也。”
⒉ 指 汉 代的三个皇后。
引《后汉书·王畅传》:“三后生自 新野。”
李贤 注:“光烈皇后、和帝 阴后、邓后,并 新野 人。”
- hòu fā zhì rén后发制人
- sān gè shì jiè三个世界
- sān xuē三薛
- sān hé dà jié三河大捷
- hòu zú后族
- kào hòu靠后
- èr sān zǐ二三子
- liù wèn sān tuī六问三推
- sān jiā三家
- sān dú三独
- liàn chuān sān lǎo练川三老
- sān zhuǎn shēn三转身
- pà sān pà sì怕三怕四
- sān yuè jiē三月街
- sān shǐ三史
- guāng qián yù hòu光前裕后
- sān shí liù jùn三十六郡
- sān yào三曜
- sān gù máo lú三顾茅庐
- qí hòu pò huán齐后破环
- hòu bù后步
- sān ní三臡
- hòu yè后夜
- sān jiāng kǒu三江口
- sān jìng zhī zī三径之资
- sān zhǒng三种
- sān cháng sì duǎn三长四短
- cǎo lú sān gù草庐三顾
- sān zhāo wǔ rì三朝五日
- hòu sù后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