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土断
土断
词语解释
土断[ tǔ duàn ]
⒈ 东晋、南朝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引证解释
⒈ 东晋、南朝 废除侨置郡县,使侨寓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办法。 西晋 时由于战乱,中原地区豪族多迁居 江 南,仍称原来郡籍,形成诸侨郡县。至 东晋 哀帝 时, 桓温 推行土断法,裁併侨置郡县,整顿户籍,史称“庚戌土断”。后 南朝 各代又多次推行土断,作为加强王朝统治,与豪门争夺劳动力,扩大赋役和兵源的一种手段。
引《晋书·成帝纪》:“﹝ 咸康 七年﹞夏四月丁卯,葬 恭皇后 于 兴平陵。实编户,王公已下皆正土断白籍。”
《宋书·武帝纪中》:“及至大司马 桓温,以民无定本,伤治为深,庚戌土断,以一其业。于时财阜国丰,实由于此。”
《旧唐书·杨炎传》:“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姦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於朝廷。”
《资治通鉴·晋哀帝兴宁二年》:“三月,庚戌朔,大閲户口,令所在土断,严其法制,谓之庚戌制。”
胡三省 注:“令西北士民侨寓东南者,所在以土著为断也。”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五章第二节:“所谓土断,就是主张把侨郡县士民作为土著,民众向朝廷纳租税,服徭役,不再让士族独占这些利益。”
相关词语
- sī tǔ思土
- jiǎn duàn检断
- xīn duàn心断
- tǔ bāng土帮
- jiǎn zhǎo duàn fā翦爪断发
- jīn duàn金断
- zhì duàn制断
- jī tǔ chéng shān积土成山
- tǔ zhù土箸
- tǔ gěng土梗
- mín qíng tǔ sú民情土俗
- zhuì tǔ赘土
- qín duàn zhū xián琴断朱弦
- yōu yóu bù duàn优游不断
- duàn fù断覆
- duàn fú cán zhǐ断幅残纸
- tǔ bāng土邦
- chái duàn柴断
- pǔ tiān shuài tǔ普天率土
- tīng duàn听断
- duàn dùn断顿
- láng tǔ狼土
- tǔ wéi zǐ土围子
- guó tǔ国土
- jū máo tāo tǔ苴茅焘土
- duàn chǎng断场
- tǔ ǒu rén土偶人
- duàn pū断扑
- cùn tǔ chǐ jīn寸土尺金
- tǔ yí土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