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
词语解释
五常[ wǔ cháng ]
⒈ 指仁、义、礼、智、信。
英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
⒉ 五伦。封建宗法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为“五伦”
例三纲五常。
英(in feudal China) the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
⒊ 五行。
英the five elements;
引证解释
⒈ 指旧时的五种伦常道德,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引《书·泰誓下》:“今 商王 受,狎侮五常。”
孔颖达 疏:“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人之常行。”
⒉ 谓金、木、水、火、土五行。
引《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郑玄 注:“五常,五行也。”
《云笈七籤》卷三五:“夫禀五常之气,有静有燥。”
⒊ 谓仁、义、礼、智、信。
引汉 董仲舒 《贤良策一》:“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飭也。”
唐 柳宗元 《时令论下》:“圣人之为教,立中道以示于后,曰仁、曰义、曰礼、曰智、曰信,谓之五常,言可以常行之也。”
《水浒传》第一一〇回:“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
⒋ 即五伦。
引明 陶宗仪 《辍耕录·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絶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⒌ 指 三国 蜀 马良 兄弟五人。他们的字都有‘常’字,故称。
引《三国志·蜀志·马良传》:“马良 字 季常,襄阳 宜城 人也。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 马 氏五常,白眉最良。’ 良 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唐 黄滔 《祭司勋孙郎中》:“刘家 则三嘏扬芳, 马氏 则五常擅美。”
国语辞典
五常[ wǔ cháng ]
⒈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种伦常道德。
引《书经·泰誓下》:「今商王受,狎侮五常。」
唐·孔颖达·正义:「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者。」
⒉ 金、木、水、火、土五行。
引《礼记·乐记》:「道五常之行,使之阳而不散、阴而不密。」
汉·郑玄·注:「五常,五行也。」
⒊ 仁、义、礼、智、信。
引《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⒋ 三国蜀马良兄弟五人。他们的字中都有「常」字,时称为「五常」。
引《三国志·卷三九·蜀书·马良传》:「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⒌ 古代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之间的五种伦理体系。元·陶宗仪也作「五伦」。
引《南村辍耕录·卷一〇·御史五常》:「人之所以读书为士君子者,正欲为五常之主张也。使我今日谢绝故旧,是为御史而无一常。」
英语Wuchang county level city in Harbin 哈爾濱|哈尔滨, Heilongjiang, five constant virtues of Confucianism, namely: benevolence 仁, righteousness 義|义, propriety 禮|礼, wisdom 智 and fidelity 信, five cardinal relationships of Confucianism (between ruler and subject, fat
德语Wuchang (Stadt in Heilongjiang) (Eig, Geo)
- mán pān wǔ jīng蛮攀五经
- wǔ zì五字
- cháng zhōu shì常州市
- cháng xù常序
- wǔ kù shǒu五袴手
- xí gù dǎo cháng袭故蹈常
- ní cháng泥常
- fán cháng凡常
- wǔ qiǎng liù duó五抢六夺
- wǔ gé五塥
- wǔ mài五脉
- wǔ chē fù sì五车腹笥
- bó cháng伯常
- míng zhū wǔ nèi铭诸五内
- cháng lì qián常例钱
- sān zhāo wǔ rì三朝五日
- cháng shǒu常守
- sān wǔ chán guāng三五蟾光
- wǔ gòng yǎng五供养
- wǔ huā yí五花仪
- wǔ fāng zá chǔ五方杂处
- wǔ zuì五罪
- wǔ xué五学
- cháng dé常德
- wǔ líng nián shào五陵年少
- wǔ nán èr nǚ五男二女
- wǔ yún chē五云车
- zhèng cháng正常
- zhé yāo wǔ dǒu折腰五斗
- wǔ yī gē五噫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