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
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
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
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译文
崆峒山一带小麦已经成熟,我希望暂且休兵以保护收成。
请您询问主将哥舒翰:当此之时何必要去荒远之地用兵?
您像一只没有吃饱肉的雄鹰,侧着翅膀随人飞腾。
您身跨鞍马纵横驰骋,像幽并健儿一样勇猛。
您从县尉的苦差中脱出身来,才告别了鞭挞黎民的营生。
请问如今做了什么官?为什么冒着炎热向武威开进?
您回答说是军中一名书记,感愧被勇敢的将军所任用。
人啊确实是不易了解的,希望您对行止多加慎重。
在军府中好好干上十年八载,自然可以拿到主将的旗旌。
这次出任定然前途远大,足以慰藉您的平生之志。
男儿得以成就功名,也常常是在年老之时。
总是遗憾与您交欢日短,海角天涯相隔遥远。
又像参商二星难能相见,我的心中无限伤感。
狂风吹送着远征的鸿鹄,我却不能随您前去。
沙漠边地黄尘破日,不知您何时才能回归。
戍守边城时如有余力,请把从军诗篇尽快回寄。
注释
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时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
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属六盘山。
公:指高适。
主将:指哥舒翰。
穷荒:贫瘠边远之地。
饥鹰:比喻高适。《旧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
幽并:幽州,河北之地;并州,山西之地。两地多出健儿。
脱身簿尉:高适为封丘县尉时曾写诗表示不忍鞭挞百姓,今为书记,故曰“脱身”。
捶楚:杖击,鞭打。
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国士知:意谓不以众人相待。
军麾(huī):用作指挥的军旗。
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参与商: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鸿鹄(hú):鸟名,即天鹅。
翳(yì):遮蔽。
何当:何时。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8-40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此诗主要写高适的履历及其与作者的情谊,而以劝其休兵为主旨。全诗分三段。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边事,是送别高适的本旨;中十八句为第二段,写高适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末十句写二人的离别之情。全篇章法整饰,结构匀称,抒写离情,而情在景中,情景交融,别具一格。
开头四句写送别的本旨。《旧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747年)十月。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说明高适参加了这次战役。因此诗人劝说,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接着表现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写出他的豪迈性格。高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因此诗人说他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借问”句以下设为问答。“答言”二句是高适的答话。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记,故高适《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翰很信赖。
“人实”句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话。这头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翰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十年”两句是鼓励,“男儿”两句是宽慰。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当时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说,只要小心谨慎地在幕府中坚持下去,熬他十年八载,总会当上个刺史之类的长官的。杜甫说这话是认真的,经过考虑的,并不完全是一般的客套话。话语之间还存在着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惋惜意味(这在视科举为正途的杜甫的心目中是难免的),而且丝毫没露出他自己也想走这条路的口风。不过从诗中可揣想到,由于时势的改变、朋友的影响和自身长期的落魄,他当时不会没转过这方面的念头。这时杜甫正苦于没有出路,一度很想追随高适之后,也进哥舒翰的幕府去。
自“常恨”句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惊风”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杜甫写过《投赠哥舒翰开府二十韵》,但此事未得下文。“黄尘”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最后两句写对高适寄诗的期望,这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有这样的希望。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38-40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3、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153
这首诗一说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一说作于天宝十四载(755年),时杜甫在长安。高三十五书记,即高适,当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旧唐书·高适传》载:“(适)解褐汴州封丘尉,非其好也。乃去位,客游河右。河西节度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左骁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从翰入朝,盛称之于上。”仇兆鳌按云:“据此,则适为书记,在翰未入朝之前,其入朝称适,亦必在十一载时。盖适同至京,而公作诗以送之也。若十四载,翰以风疾还京,阖门不与朝请,岂暇荐士君前乎。《通鉴》谓:十三载五月,翰奏前封丘尉高适为掌书记。此特遥奏授官,恐适未必至京,何缘送赠诗章耶。明与《旧书》、杜诗不合。”
高适放弃封丘尉一职,后得田梁丘之荐,入边防名将、陇右兼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不久担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后随哥舒翰入朝,又一次与杜甫相见,然后去河西节度府(驻今甘肃武威),分别时杜甫作《送高三十五书记》。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49
2、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2-153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曹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枯树;而听讼斯在,即周邵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毛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客思深 一作: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那堪 一作:不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