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题卢处士山居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西溪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向卢岵山居走去。

沿途看到古树的老根缠连着石头,仿佛是天生的,湍急清澈的泉水冲走水面上的浮土、树叶,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显得水明沙净。

山里峰峦座座,由于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只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的小路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

时间已到傍晚,还不见卢处士,晚鸦也已飞往自己巢里栖息,漫山遍野的荞麦花在夕阳下更显得一片洁白。

注释

卢处士:卢岵(hù)。处士:本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山居:山中的住所。

樵客:出门采薪的人。⑶遥识:一作“遥指”。楚人家:一作“主人家”。

急:湍急。露沙:露出沙石。

径:小路。

飞鸦集:一作“鸟飞散”。

满山:一作“满庭”。荞麦:一年生草本植物。茎赤质柔。叶互生,呈心脏形,有长柄。花色白或淡红。果瘦三角形,有棱。子实磨成粉可制面食。通常亦称其子实为荞麦。

参考资料: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82-1483

2、张志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8-1119

赏析

首联两句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诗从“西溪问樵客”开篇,颇类似贾岛的“松下问童子”,用问答的方式开篇,是为了追求生动活泼的效果。这种问答形式使诗情顿生波澜,起伏荡漾,读来轻松自然;若改用直接议论抒情,会有些板滞沉闷。诗人是古代的追隐一族,访寻隐居深山的卢岵,特别渴望见到这位深山高士,暗示了他对山居生活的倾慕之意,对山居主人的赞许之情。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中间两联主要用了“古树”、“急泉”、“千峰”、“暗雨”、“小径”等意象,描写了卢岵山居的景色。近看古木参天,岩石嶙峋,急湍甚箭,白沙历历;远眺千峰林立,云暗雨密,小径蜿蜒,斜入云烟。一幅高峻幽深甚至有些晦暗的画面,写出了处士卢岵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这两联不单单是写景,还暗示了诗人一路寻找卢岵的踪迹,从入山问樵客,目标明确,然后一路穿林涉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夕阳西下,鸟亦倦飞而知还,诗人却还未寻到卢岵的居处,颇有疲倦欲返的无奈、焦虑。这两联也不单单是暗示了诗人寻找的踪迹,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一种追求的境界。众山寻他千百度,苦苦求索而不得,焦虑万分,为的是反衬结尾蓦然回首,发现满眼都是明艳的荞麦花,表达了一种开悟的心理经验,这种精神历程有颇为广泛的意义。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如果从单纯的写景角度讲,诗人如果一味写幽静则意境容易晦暗、阴冷,所以,结句“满山荞麦花”,使诗中景物于幽静中又添了几分明媚。古人也惯用“以景结情”的方法来收尾,但此诗结句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人生态度的一种象征。诗人为拜见处士而苦苦寻了一天,结果连处士的影子也没有见到,按理说应当心情沮丧,乘兴而来,扫兴而去。然而诗人却没有沮丧,心情反而若满山荞麦花似的一片明朗,象征悟到人生真谛后,心地明朗,若荞麦花一般生机勃勃。

这样的精神历程颇似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人生目标,如果没有九死不悔的苦苦寻找,诗人就不会有“满山荞麦花”的当下顿悟。诗人认识自我与认识处士是同时完成的,在坚持要认识山居处士的迷失中,历经种种周折,承受种种磨练之后,豁然开悟,获得一种精神自由,境界升华。隐士就是隐士,恬然自安,访客难见也是正常。何况,人生也无所谓扫兴不扫兴,只要随遇而安,到处都有好景色,到处都有好心情。在寻找处士的过程中,诗人发现了内心,也寻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归宿。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表现了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参考资料:

1、张志岳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18-1119

鉴赏

这首诗没有直接写卢岵,也没有直接写作者的心情,而是只写卢岵处士山居的景色,以景衬人。

首联两句是说先向砍柴的人打听卢岵山居的所在地,然后远远地认准方向走去。通过“问樵客”、“遥识”的写法,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作者不称砍柴的人为樵子、樵夫,而称之为“樵客”,意味着这个砍柴者并不是俗人,这对于诗的气氛也起着一定的渲染作用。

颔联两句写一路所见,是近景。古树老根缠石,仿佛它天生是连着石头长起来的。湍急清澈的泉水,把面上的浮土、树叶冲走了,露出泉底的沙子来,更显得水明沙净。这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幽僻山径中特有的景物和色彩。而与此相应,作者用的是律诗中的拗句,“老”字和“清”字的平仄对拗,在音节上也加强了高古、清幽的气氛。

颈联两句写入望的远景。“千峰”言山峰之多,因在雨中显得幽暗,看不清楚。“一径入云斜”和“千峰随雨暗”相对照,见得那通往卢岵山居小路的高峻、幽深,曲曲弯弯一直通向烟云深处。这两句改用协调的音节,一方面是为了增加变化,一方面也是和写远景的阔大相适应的。

尾联两句又改用拗句的音节,仍是和通篇突出山居景物的特殊色彩相适应的。而写景物的特殊色彩又是为了写人,为了衬托古朴高洁的“处士”形象。

“荞麦”是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小白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才显出满山的荞麦花一片洁白。荞麦花既和描写处士的山居风光相适应,同时,也说明处士的生活虽然孤高,也并非和人世完全隔绝;借此又点明了作者造访的季节是春天。

全诗的层次非常清楚,景物写得虽多而错落有致。更重要的是通过景物的特殊色彩,使读者对卢岵处士生活的古朴和人品的孤高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作者的这种比较特殊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很成功的。

创作背景

在某一年春天,温庭筠乘兴访求卢岵处士,等到日暮还没有见到卢处士,因而在卢处士居所题写此诗。其具体作年不详。  

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温庭筠的诗词 ► 温庭筠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凤归云·向深秋
宋代柳永

向深秋,雨馀爽气肃西郊。陌上夜阑,襟袖起凉飙。天末残星,流电未灭,闪闪隔林梢。又是晓鸡声断,阳乌光动,渐分山路迢迢。

驱驱行役,苒苒光阴,蝇头利禄,蜗角功名,毕竟成何事,漫相高。抛掷云泉,狎玩尘土,壮节等闲消。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

宿赞公房
唐代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七绝·莫干山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度破讷沙二首
唐代李益

眼见风来沙旋移,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霭霭春空,画楼森耸凌云渚。紫薇登览最关情,绝妙夸能赋。惆怅相思迟暮。记当日、朱阑共语。塞鸿难问,岸柳何穷,别愁纷絮。

催促年光,旧来流水知何处。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数峰江上,芳草天涯,参差烟树。

古剑篇
唐代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促织
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唐代高适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

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放言五首·其四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顶波。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何如?

古诗词
诗人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