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出处

全诗

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闻道洪河坼,遥连沧海高。

职司忧悄悄,郡国诉嗷嗷。

舍弟卑栖邑,防川领簿曹。

尺书前日至,版筑不时操。

难假鼋鼍力,空瞻乌鹊毛。

燕南吹畎亩,济上没蓬蒿。

螺蚌满近郭,蛟螭乘九皋。

徐关深水府,碣石小秋毫。

白屋留孤树,青天失万艘。

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

却倚天涯钓,犹能掣巨鳌。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天地间风雨不止,条条山谷倾泄着波涛。

听说黄河已经决口,高高的水浪与远处的大海连成一片。

治水的官吏忧心忡忡,灾区的百姓哭诉哀号。

弟弟屈身在临邑县供职,官为主簿负责防治河水。

前天收到你寄来的信,信中说你们正在紧张地加固堤防。

难以借助鼋鼍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鸟鹊前来搭桥。

燕南地区庄稼全毁,济南兖州蓬蒿皆没。

螺蚌无数,生满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泽中横行。

徐关沦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变成小小的秋毫。

百姓的茅屋被水冲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树木,青天之下竟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我身体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却仍想涉过大水去摘蟠桃。

摘来蟠桃当作钓饵,倚在天边钓起那酿造水患的巨鳌。

注释

二仪:天和地。

积风雨:久雨。

坼(chè):即决口。

职司:职在防河的有司(官吏)。

忧悄悄:出自《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忧愁的心情难以消除。悄悄,忧愁的样子。

“郡国”句:言灾区的地方官吏诉说灾民嗷嗷待哺的惨况。

簿曹:官名。

尺书:书信。古时写信用一尺见方的绢,故称尺书。

版筑:用两块板夹土,捣实。此指筑堤坝。

不时操:是说无时无刻不在筑堤。

假:假借。鼋(yuán)鼍(tuó)力:《竹书纪年》称,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来鼋鼍作桥梁。鼋,元鱼。鼍,鳄鱼。

瞻:仰望。乌鹊毛:《尔雅·翼》称,每年七月七日,乌鹊到天河上为织女架桥,头上的毛皆被踩落。

燕南:河北省南部。

畎(quǎn):田中小沟。

济上:济南兖州一带。

“螺蚌”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诸水族横行陆地。九皋,深泽。

“徐关”二句:言水势之大。徐关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

白屋:百姓住的茅草屋,为水所冲,故只留孤树。

青天:没有狂风暴雨的天,但还是有许多船只失事沉没。

泛梗:《说苑》:土偶谓桃梗日:“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以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诗的内容是写大水,同时杜甫这时还是一个没有职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利涉”句:言尽管我如泛梗一般无能,但还是想涉过人水去摘取蟠桃。《山海经》:“东海度山有大桃,屈盘三千里,名曰蟠桃。”

“却倚”二句:言要用蟠桃为饵,把大鳌钓上来。掣,就是制服。传说巨鳌能致河溢之灾,故杜甫有此想头。杜甫说这种大话,意在宽慰兄弟。巨鳌,传说中的大龟。

参考资料: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6-8

2、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赏析

这是杜甫反映现实情况最早的诗歌;开头叙暴雨成灾,郡国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忧;接着描写想象中山东、河北洪水汹涌情状,也是河南一带惨重灾情的真实反映;最后戏为大言以宽慰其弟。全诗铺写灾情的严重,表达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夹杂了个人遭遇的阴郁苍凉的情绪。相较于杜甫成熟时期的作品,此诗在情感表达上还显得空泛。

杜甫写这首诗时虽然也尝到了考进土落第的痛苦,但他的经济生活还是比较优裕的,用他自已的话来说是“放荡齐越间,裘马颇清狂”,“快意八九年”。正是这种裘马清狂的快意生活,使他脱离了人民,因而他对人民疾苦的体验就不如日后那么深切。《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这首诗便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诗中诚然对黄河水灾作了较为形象生动的描绘,但应当指出,这种描绘只是客观地再现了水势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庄稼受灾等表面现象,面没有深入展示灾民的具体苦难,特别是看不出诗人关怀灾民的强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诗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这种神语传说来勉励弟弟,显得空泛无力,看不出有何对人民同情之处:即便说这是同情的话,那么,这种同情是很不强烈的。只要比较一下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天宝十三年秋(754年),长安霖雨为灾,杜甫写的《秋雨叹》这一组诗,问题便很清楚。《秋雨叹》共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写人民苦难的:“禾头生耳素穂黑,农夫田父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相许宁论两相值。”前面两句是说庄稼受到涝灾,但农夫田父没有消息,生死存亡,无人过问,这是因为当时奸相杨国忠报喜不报优,在唐玄宗面前隐瞒灾情。房琯反映了所在地的灾情,结果遭受打击,所以史载“天下无敢言灾者”,上面这两句诗,便是这一情况的真实反映。后两句则写城市贫民的情况。据史载,“秋霖雨,物价暴贵,人多乏食,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以济民。”诗人揭露官吏们利用所谓“贼”乘机剥削人民,进行不等价交换,斗米换衾绸。人民出于无奈,只要官员“相许得粮借以活命,根本不考虑衾绸和斗米是否“相值”了,杜甫这几句诗,不仅具体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而且揭露了造成人民苦难的因素,除了天灾之外,还有人祸一一政治黑暗腐败,官府更趁火打劫,盘剥人民,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相比,《秋雨叹》这首诗对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鲜明了。

再看杜甫同时写的另一首诗《九日寄岑参》,这首诗开头写到诗人为雨所阻,不能外出访问岑参,对他表示怀念。接着便写到霖雨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数,安得诛云师,时能补天漏!”将这四句和《临邑舍弟书至苦雨》结尾四句相比,前者的感情是强烈的,而后者是空泛的。这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生活地位的不同,接近人民还是脱离人民等原因外,还有一个直接原因,即对描写对象是否具有生活实。杜甫写《临邑舍弟书至苦雨》是在东都洛阳,他并未目睹临色黄河水灾惨状,更没有直接受到水灾的痛苦,缺乏生活实感.所以体现在《临邑舍弟书至苦雨》这首诗中的感情显得空泛。

上述情况说明,即使是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有一个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他早期的诗作还带有过渡性和不成熟性。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看,不能和困守长安十年这一时期的诗作相比,特别是不能和日后离开朝庭走向人民时的诗作,如“三吏”“三别”等相比。

参考资料:

1、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1-52

2、王滋源.浅谈杜甫的早期创作——兼评《临邑舍弟书至苦雨》[J].社会科学研究,1983(06)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秋,这年黄河泛滥,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遭受水害。杜甫之弟杜颖为主簿(掌管文书、办理事务的官职),适遭洪水之害,便去信给杜甫陈述灾情。杜甫写了这首诗,以宽解其愁怀。

参考资料:

1、韩成武 张志民.杜甫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11

2、杜 甫.杜甫诗集(插图本).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6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杜甫的诗词 ► 杜甫的名句

作者详情
猜你喜欢
东湖新竹
宋代陆游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金人捧露盘·水仙花

梦湘云,吟湘月,吊湘灵。有谁见、罗袜尘生。凌波步弱,背人羞整六铢轻。娉娉袅袅,晕娇黄、玉色轻明。

香心静,波心冷,琴心怨,客心惊。怕佩解、却返瑶京。杯擎清露,醉春兰友与梅兄。苍烟万顷,断肠是、雪冷江清。

古剑篇
唐代郭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

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

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

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漂沦古狱边。

虽复尘埋无所用, 犹能夜夜气冲天。

促织
唐代杜甫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

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

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古诗词
诗人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