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乘兴宿,静兴寂寥心。
一径松杉老,三更雨雪深。
草堂僧语息,云阁磬声沉。
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
译文
暮色苍茫时分,我乘兴投宿西山, 步入精舍,一片幽寂、安谧,深合出家人清静之心。
一条小路旁苍松老杉无言伫立,三更时分更觉天空雨雪纷飞,铺天盖地。
草堂内,僧侣已入睡,悄然无声;佛寺中,磬声低沉,悠悠回旋。
只可惜自己云游四方,不能长栖于此,不过,明晨起来,尚可探寻双峰,饱览风光。
注释
西山:在中国,以“西”来命名的山有很多,大都以所在方位来定。诗中的“西山”本名“西岩山”,坐落在浦城县(今属福建)西,西山精舍即在其上。
精舍:僧人修炼,居住之所。
径:小路。
云阁:本指秦二世胡亥所建之阁,这里泛指建在高山处的佛寺,即作者所宿之西山精舍。
磬(qìng):佛寺中敲击的钵型铜乐器。
未遂:未能如愿。
参考资料:
1、陈耳东编著.历代高僧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203-204
2、陶文鹏主编.宋诗精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01:62
这首诗首联直写精舍的“静”正合于自已“寂寥心”。颔联以松杉森然排列与雨雪夜深进一步写山寺之悄无人烟与深静。颈联以僧人入眠和磬声低沉的以动写静之手法渲染静穆。尾联进一步表示虽然不一定长居于此,但明天还要进一步登上双峰胜境。这首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
首联点题,并抒感。文兆是僧人,一路游方;又是诗人,故又贪于观赏景色,待他来到西山之时,早已夜色苍茫了,便乘兴歇宿在西山精舍中。一入精舍,他的最强烈的感觉,便是“静”。佛家本以“清静”为本,因此他随即感到,此处的静寂,与他自己的“寂寥心”正相符。首联两句,已含蕴着他对西山精舍的好感。
这里称心宜人,他便不忙着就寝,而是先走出户外,准备各处走走,好好领略一番。中间两联便具体描写这个“静”境。
颔联由视觉角度描写:他独自一人,慢慢在精舍内的一条小路上散步,看到老松、老杉森然排列在路的两旁;时已三更,除他而外,寂无一人,唯见天空之中,雪花裹着雨丝,纷纷扬扬,向人脸上飘来。四周万籁俱寂,便是连那松杉之“老”与雨雪之“深”,也透发着不尽的“静”意。
颈联自听觉角度描写:他又从小路尽头折了回来,徘徊在户外。此时,草堂之中,僧人们早已入眠了,唯有云阁那边,隐隐传来低沉的磬声。更深人静,兼风雪之夜,故说磬声“沉”;低沉的磬声尚能传入他的耳鼓,益发衬出精舍之静。
这种幽静境界,使他歆羡不已,便想长栖于此,从此不归。诗人继而想到自己是游方僧,四海为家,不能不归,因而尾联便道:“未遂长栖此,双峰晓待寻。”作为一个僧人,固然未能久栖于此,但作为一个诗人,他听说西山精舍外双峰奇绝,便要待天亮时饱览一番。
这首五律首写“静”感,中间展开,具体写“静”,尾联先呼应开头,写诗人爱其地却欲栖未遂,再宕开一笔,预作天亮时的打算,意脉相连而又开阖自如。另外,这首僧人之诗,虽然微有禅味,却因平易流畅,不事雕饰,而诗味更浓。
参考资料:
1、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22-23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僧文兆云游到西山,宿于西山精舍时,为表现出禅家空蒙淡寂,兀坐悟禅时的心际而作。
参考资料:
1、陈耳东编著.历代高僧诗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203-204
2、缪钺等撰写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