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陈方恪

陈方恪


[ 近现代 ]

陈方恪(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第四子,陈寅恪弟,在家族中排行第七,故人又称其为“陈家老七”、“彦老七”。光绪十七年(1891)11月15日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受家学影响,从小习诗词文章,传承散原老人文脉。师从陈锐、周大烈、王伯沆等名士,又得梁鼎芬、沈曾植、樊增祥、朱古微、郑文焯、陈衍、郑孝胥等诗词名家点拨,诗名在其兄陈衡恪、陈隆恪、陈寅恪之上。陈方恪大半生风流倜傥,名士气派十足,他被著名作家章品镇称为“金陵最后一个贵族”。 ► 陈方恪的诗词

朝中措

〔清代〕 陈方恪

花光凉节夜痕秋。人在小红楼。残梦兀遥灯影,惊心疑漾帘钩。

屏山归路,青芜沙外,稚柳江头。渐是兰桡荡尽,倚阑无那凝眸。

蝶恋花

〔清代〕 陈方恪

禁暖禁寒风信恶。雨滴空阶,閒飏鞦韆索。满眼情怀还似昨。

弸彋故故吹罗幕。

漫道新欢迷旧乐。窥玉墙东,未许三年约。直抱此情归碧落。

他生铸就今生错。

忆江南 其二

〔清代〕 陈方恪

残梦醒,灯晕结成愁。千里水云虚锦字,十年尘土敝貂裘。

何日棹扁舟。

锁阳台 裴伯谦丈属题所藏吴汉槎《鸡塞填词图》卷子

〔清代〕 陈方恪

塞北春空,江南魂断,独馀芳草闲花。故园归讯,燕子已无家。

漫道东阳瘦损,旧题有、椒壁笼纱。还来伴、春灯天末,深屋杏花斜。

堪嗟。王孙头白,往事风流,恁尊前重对,付与琵琶。

莫向青山擪笛,怕明月、不返轩车。谁怜取、梅仙赋后,清梦冷胡沙。

临江仙

〔清代〕 陈方恪

玉树华年情卓荦,吴城好恣春游。云屏十二敞高楼。

曲阑斜凭处,杨柳水风柔。

今日小怜应忆我,相逢休诉从头。琵琶弦上暗惊秋。

马嘶花发尽,疏雨滞成愁。

虞美人 西坝作

〔清代〕 陈方恪

平田汩汩鸣流水。风飐秧波靡。前山过雨后山晴。门掩槿篱翠滴、湿衣襟。

江村三月鹃啼去。不放残春住。野棠开过断桥西。且忍伶俜归梦、莫教迷。

临江仙

〔清代〕 陈方恪

歌断酒阑灯晕冷,银河门外迢迢。金风城郭夜香飘。

去时冠剑,赢得壮怀消。

永日绣帘慵不捲,妆成独自无聊。一天风露湿檀槽。

廿年家国,愁绝楚宫腰。

浣溪沙

〔清代〕 陈方恪

凤葆霓旌列画看。兰舟箫鼓荡漪澜。更飘仙乐满人间。

廿载华胥惊梦破,三秋烟柳倦凭栏。西征往事忆长安。

浣溪沙

〔清代〕 陈方恪

重见萧娘鬓未凋。当时争看舞尘高。一声啰唝最魂销。

秦苑莺花烟月丽,汉家宫阙日华昭。归来拥髻可怜宵。

少年游 庚寅十二月廿八日立春作

〔清代〕 陈方恪

疏疏银雪霰林塘。云影逗微阳。盼到春来,偏愁春到,何计遣韶光。

早梅犹自亚闲房。寒减旧衣香。不似春酲,非缘薄病,无处著思量。

临江仙

〔清代〕 陈方恪

惊狂蝶舞浑多恨,那堪槽凤分飞。石城秋讯隔帘西。

起来搔首,银汉碧天垂。

争管拂帏还坠溷,与君一样凄迷。空王应许念穷儿。

僧祇弹指,春梦了无依。

浣溪沙

〔清代〕 陈方恪

锦瑟流尘未忍弹。门前春水燕飞还。高楼罗帕有新寒。

故国飘零迷影事,美人清瘦罢朱铅。看花对酒不成欢。

临江仙 题淞雨吴讴图

〔清代〕 陈方恪

依样江南山色好,捲帘人隔星河。镜华空掩醉颜酡。

未应歌小海,曾与托微波。

欹枕帘花和泪堕,织愁争觅龙梭。瑶京影事费销磨。

画图重省识,谁分此情多。

踏莎行

〔清代〕 陈方恪

凤帕题红,鹅笙吹雾。梦中哽咽天涯语。细篁幽籁独来时,玉鸦啼过南塘路。

一髻遥山,三春柳絮。十年閒事悤悤度。高楼极目到平芜,斜阳一抹伤心处。

浪淘沙 壬子海上王子展丈出视近作落叶词,属和,爰填小令奉答

〔清代〕 陈方恪

雁背闪孤光。垄首云黄。小楼一角褪斜阳。蓦地捲帘人睡起,满地啼螀。

无语点离觞。别有愁肠。拚将残稿画潇湘。添个流人三两辈,同话沧桑。

浣溪沙

〔清代〕 陈方恪

一树榴花绽欲燃。朱樱结子绿蕉天。薰风亭角画堂前。

已拚心情非昨日,何因惆怅似当年。缃纨斜亸鬓云偏。

浣溪沙 庚寅除夕

〔清代〕 陈方恪

梦断香销恍浃旬。桃符空映旧疏棂。斋盘帏火伴残更。

世乱待轻生死恨,家单忍话索离情。且储清泪泊閒身。

临江仙

〔清代〕 陈方恪

十载琴台供跌宕,酒边垂泪清沤。故人湖海谢交游。

归程何处,芳草极凝眸。

今夜凭阑风露里,几枝杨叶飕飕。江城烟月照鹓愁。

梦回高阁,夜恋旧衾裯。

踏莎行 题五代人绘行脚图

〔清代〕 陈方恪

白象香城,金瓶海水。何年会得西来意。无边花雨满人天,可怜重认袈裟地。

影事三生,穷涂万里。拂衣石上人初起。心魔春怨两俱空,斜阳持钵千山里。

采桑子 其四 丁亥岁暮即事

〔清代〕 陈方恪

冲寒八口携家去,矮屋青毡。铛捲同椽。朝日房栊晒水仙。

天教还我长干住,江令祠前。朱雀桥边。清恨南朝有替传。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