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刘铭传

刘铭传


[ 清代 ]

(1836—1895)安徽合肥人,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咸丰初在乡办团练,屡从湘军作战。同治元年,从李鸿章到上海,所部为淮军“铭字营”。下奉贤、金山卫,解常熟围,破江阴、常州,自千总累擢至提督,继程学启为淮军大将。后从曾国藩、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中法战争时,督办台湾军务,屡与法军交战。台湾设省后任巡抚,在台七年,修炮台,造铁路,设电线,开煤铁矿,举办新式学堂,多所建树。后乞病归。卒谥壮肃。有《奏议》及《大潜山房诗稿》。 ► 刘铭传的诗词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刘铭传,1836年9月(清道光十六年七月)出生于合肥西乡(今肥西县)大潜山麓的刘老圩。刘家世代务农,父刘惠,生6子,刘铭传最幼,排行第六。

儿时患过天花,乡里称“刘六麻子”。刘铭传11 岁时,父亲病故,随后大哥三哥又相继去世,其他几个哥哥各自成家,此后便与母亲周氏单独生活。母子相依为命,靠贩私盐为生。刘铭传性情豪爽,同当地青年人相处甚好。

有一天,刘家因缴不出团队的粮食,被当地土豪侮辱。刘铭传向土豪警告道:“你们不能再作威作福,欺侮乡民,否则,我就要宰掉你!”土豪见是一个赤手空拳的毛头小子,狂笑道:“孺子还敢阻挡我吗?”刘铭传夺下土豪的佩刀,手起刀落,劈下那土豪的头颅,跑回乡里大呼:“某土豪给我杀死了,你们要保卫家乡,就跟我来吧!”当即有数百名乡里青年表示拥戴。刘铭传便领着这些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开始了团练生涯。

领铭字营

1862年(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受曾国藩指派,到合肥招募淮军。刘铭传同张树珊、潘鼎新、吴长庆等各领本部团练投奔。曾国藩对这批新募淮勇极为重视,所有器械粮饷的供应悉仿湘军,手订营制,亲到校场检阅,命刘铭传充任“铭字营”营官。“铭字营”中多为刘家子弟,刘铭传在营中职务最高,辈份也最高,其骨干将领皆为刘家子弟和刘铭传办团练中结纳的“同里敢战之士”,他们绝对服从刘铭传的指挥,成了刘铭传起家的重要帮手。

四月,刘铭传率领“铭字营”和张树声的“树字营”等淮军一起,从安庆乘坐外国商船驰往上海驻防。五月二十日刘铭传率部与太平军初次接战,先后占领杭头和新场两地,直迫南汇城下。此时,南汇太平军守将吴建瀛和刘玉林发生动摇,通过当地团练头目前来“乞和”。

因吴建瀛还有所犹豫,刘铭传一面派部将前往刘玉林处联络劝降,一面与潘鼎新率部进逼城下,刘玉林乘机挟持吴建瀛出城投降。吴建瀛是安徽人,部下士卒也多是皖北籍,刘铭传以乡情、高官厚禄相引诱,将吴部驻南汇太平军1万多人中老弱裁剪淘汰,收编为8 营,大大扩充了自己的实力。

五月三十一日,刘又率部击退从川沙方向来攻的太平军,于第二天乘胜攻占川沙。刘铭传因此升游击并获赏戴花翎。

连战连捷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随即奉命进兵苏南。刘铭传与潘鼎新、张树珊等率3000淮军,由水路直扑福山。登岸后,骄兵轻进,在同观山与太平军遭遇激战,被打溃。后来,在由外国雇佣军组成的洋枪队援助下夺下福山。刘铭传升“以总兵补用”,不久担任江苏狼山镇守使。随后,刘率部同其他淮军一起,连占太仓、昆山,攻下江阴县城。刘铭传又被升为记名提督。十二月,刘铭传乘机向无锡太平军发起进攻,经过一天巷战,俘守将黄子隆、黄德懋父子以下2 万多人,被清廷“加恩赏头品顶戴”。

1862 年(同治二年)十二月,刘铭传奉命率部参加合围常州的战役,由于城内太平军“顽强抵抗,寸土必争”,刘铭传等部淮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伤亡惨重,经过4个多月激战,才攻下常州这座孤城。淮军入城后,疯狂屠杀了护王陈坤书以下太平军将士近万人。刘因功被“赏穿黄马褂”。攻下常州、苏州以后,淮军实力大为扩展,刘铭传部已独立成军。

辖有左、中、右3 军,每军6 营,共18 营,另有炮营1 营,加上亲兵营及幕僚人员,铭部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成为淮军中的劲旅。

1863年(同治三年)七月,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由洪仁玕等护送到广德,后又被堵王黄文金迎往湖州,不久复回广德。刘铭传奉令跟踪追击,攻陷湖州、打下广德,毙太平军堵王黄文金。洪仁、洪天贵福辗转至江西,先后被俘殉难。刘铭传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年仅28 岁的刘铭传,一步步登上清朝军队的最高军阶,成为当时淮军将领中任军职最高的人。

镇压捻军

1864年(同治四年),曾国藩督师剿捻军,刘铭传奉令率军由广德北上。时清将僧格林沁正率精锐骑兵尾随捻军左奔右突,疲于奔命。铭军秉承曾国藩、李鸿章旨意,保存实力,驻六安、霍山一带按兵不动。僧格林沁部1.1 万多人马被捻军全歼,僧格林沁毙命。清廷闻讯震怒,严旨申饬曾国藩,给刘铭传以革职留任的处分。十一月,刘铭传尾追捻军,冲过周家口,强渡沙河,在宏济桥与捻军赖文光、任化邦、牛洛红等遭遇,铭军凭借洋炮队火力,杀伤捻军甚众,于次年三月攻下黄陂县城,刘铭传因此官复原职。九月,捻军赖文光部与张宗禹部冲破曾国藩的沙河防线,进军河南中牟,分为东、西捻军。曾国藩河防战略失败,引咎辞职,清廷令李鸿章接任。

李鸿章趁机扩充淮军,由4 万人扩展到7 万人,铭军马营增加尤为迅速,在淮军28个马营7000多匹战马中,约有13营3500多匹隶属铭军。铭军负责追剿东捻军,历时三载,最后在杨州瓦窑铺将东捻军战败。清廷授予刘铭传三等轻车都尉世职,赏给白玉柄小刀等物品。刘铭传以封赏太少,告积劳成疾不能坐骑为由,请假回乡养病。在东捻军垂危之际,西捻军闻讯驰援,直逼天津。清廷惊恐,严旨不停催促刘铭传率军护卫。刘铭传向李鸿章献计,将西捻军引到黄河、运河、徒骇河之间的狭长地带,铭军在西捻军被围后与之决战,致西捻军全军覆没。刘铭传以收平西捻军的全功而晋爵一等男。

失意闲居

随后赴陕甘,配合左宗棠镇压回民叛乱。至陕甘后,刘铭传头伤后遗症复发,加之李鸿章保荐出任陕西巡抚未成,以“脑痛欲裂”为由,奏准获假3个月回籍休养。此时铭军已有2万人马,刘铭传推荐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刘回家不久,铭军武毅右营士兵因不服曹克忠管理而发生哗变。因此,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刘铭传心灰意冷,退志更坚,即在家乡大兴土木,修建庄园,修成合肥西乡的刘老圩和六安麻埠的刘新圩。

保卫基隆港

刘铭传闲居十几年中,国事日益衰败,外患也日益严重,在同一些办洋务和具有改良思想的人士交往中,其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常中夜彷徨,不能安眠。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已解甲归田,在乡间隐居多年的刘铭传愤然而起,准备重赴沙场,杀敌报国。清政府任命他为督办台湾事务大臣,筹备抗法,不久又授福建巡抚,加兵部尚书衔。

1884年六月,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清廷诏令刘铭传入京,他当即上了一道《遵筹整顿海防讲求武备折》,慷慨主战。6月26日,清廷下诏,命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就在同一天,法国政府下令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一支特遣舰队。

1884年7月16日,刘铭传抵达基隆,第二天即巡视要塞炮台,检查军事设施,并增筑炮台、护营,加强台北防务。在他到达基隆的第15天,战争就爆发了。

1884年8月4日,法舰直逼基隆,法军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和副司令利士比派一副官上岸,要求守军“于明日上午八时以前将炮台交出”,守军置之不理。5日,法舰在利比士的指挥下齐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摧毁了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守军于死伤十余人后向内地撤退。法军登陆,占领基隆港,将港内各种设施和炮台进行破坏。6日下午,法军陆战队向基隆市街搜索前进,并攻击附近高地。守军在刘铭传亲自统率下奋勇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逐渐缩小包围圈。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伤亡100余人,狼狈逃回军舰,侵占基隆的计划破产了。

法军侵犯基隆首战即告失败,于是又向清政府提出新的和议条件,清政府再次拒绝。此时,法舰已有预谋地集中于福州马江,乘清军将吏相信“和谈大有进步”、丝毫不作准备之际,于23日下午发动突然袭击,把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击沉,然后炮轰马尾造船厂和马江沿岸各炮台。从此,法军就牢牢地掌握了台湾海峡的制海权,得以随心所欲地全力侵台。

孤拔再犯基隆。守军奋勇抵抗约两小时,伤亡百余人,最后被迫后撤。法军乘势登陆进攻,基隆港湾及周围阵地尽失,基隆市区告危。这时,法军在利士比的指挥下正进攻沪尾。刘铭传在得到大批法军猛攻沪尾,沪尾不断告急要求增援的消息后,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虞。为保台北,沪尾重于基隆,于是决定撤离基隆,移师沪尾。法军占领基隆后,于8日又对沪尾发起进攻。利士比以战舰七艘轰击沪尾市街和各处据点,然后登陆,分几路前进。法军不惯于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了统一指挥,只得各自为战。这时,预先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在短兵相战中,守军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开近战,而法军却溃不成军,伤亡累累。到最后,法军弹药已罄,全线崩溃,只得奔向海滩,逃回舰上。在这场战斗中,法方自认死27名,伤49名;刘铭传在给朝廷的奏折中说:“我军阵亡哨官三员,死伤兵勇百余人,法军被斩首二十五级,枪杀三百余人。此外又俘获法兵十四名,枭首示众。”通过这次战役,法国人不得不承认:“淡水的败战突然发生,它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只能轮流在淡水河口对这个海港实施封锁,再没有能力发动进攻了。

法国新的和议条件,其中一条是法国占领基隆、淡水作为可以接受第三者调停的先决条件。由于淡水大捷,清政府断然拒绝这样的条件。为了挽救进攻受挫、和谈停顿的困境,法国侵略者宣布自10月23日起封锁台湾。法军的封锁使台湾对外贸易交通中断,生产停滞,粮饷支绌。但在这种情况下,全台军民同仇敌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许多大陆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采取夜航、偷渡或在东南部海岸登陆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把3000名淮军、60门钢炮、9000支步枪、200万发弹药、40只鱼雷和10万两饷银安全运到台湾。沿海地方当局也纷纷“协饷馈械,南洋最多,北洋次之”。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相机向安南边境的法军阵地进攻,以为牵制。在全国上下的大力支援下,台湾终于度过了法军封锁所引起的社会经济危机,使敌人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法军自淡水惨败后,即集中注意力于基隆。从11月以来,双方冲突时断时续。

1885年1月以后,战斗加剧。3月初,法军增兵大批到达,3日法军派出精锐1300余名猛扑月眉山,5日又出动2000名直攻戏台山。守军腹背受敌,抵挡不住,月眉山失守,退守基隆河南岸,河北地区悉为敌所占据。两军隔河对峙,直至战争结束。法军多次进攻,用了不少气力,而始终局促于基隆港周围一隅之地,经常受到强大守军反攻的威胁。为了摆脱进退维谷的困境,法军于3月29日向澎湖发起进攻,31日占领澎湖岛。但与此同时,法军在镇南关大败,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中国占有了极其有利的形势。清政府决定“乘胜即收”,《中法合订越南条约》在天津正式签订,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开放蒙自、龙州两地与法国通商,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在中国军民的英勇抵抗下,法国侵占台湾的战争以失败而告结束。

督办台湾

1885 年(光绪十一年),清廷任命刘铭传为首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任职期间,修建铁路,开煤矿,创办电讯,改革邮政,发展航运事业,促进台湾贸易,发展教育事业,促进了台湾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台湾防务也日益巩固。清廷加刘铭传兵部尚书衔,帮办海军军务。

1890 年(光绪十六年),刘铭传因通商口岸税务问题上与外商交涉及基隆煤矿招商承办等事,遭到顽固派官僚的激烈反对和清廷的严厉申斥,忧病交加,被迫向清廷提出辞呈。次年清廷准其辞职。刘铭传怀着忧郁之心乘船离开他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军溃败,清廷令刘铭传出山,刘因病重辞命。不久,《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刘铭传得知自己一生中花精力最大创置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忧思郁结,口吐鲜血,于光绪二十二年一月十二日在六安刘新圩病逝。赠太子太保,谥壮肃。

主要功绩

奠定建制

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于1887年10月正式提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置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整肃吏治

吏治上,刘铭传努力做到赏罚分明、秉公执法,惩处了一大批贪赃枉法的官员,保荐和提拔了一大批为台湾国防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人才。

加强防务

刘铭传充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特点,刘铭传集中解决防务中炮和船两大问题。到l888年7月,刘铭传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以澎湖作为海防建设的重点,派水师驻扎澎湖,添购兵船,改变了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此外还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以制造枪弹为主,兼务修理军械,对全台防军进行了整编。在筹备防务过程中,刘铭传重点在面对日本的台湾北部地区设防。 

“理番”

1885年秋,台湾发生未经招抚的“生番”杀害垦民事件,刘铭传决定派兵前往,“先令译人入社劝导,如肯就抚,即无需用兵”。于是各番社头目纷纷就抚。到1886年5月,“半岁之间招抚四百余社,剃发归化逾七万人”。刘铭传在奏折中写道:“民番皆朝廷赤子”,朝廷理应“一视同仁”。同年刘铭传设立抚垦总局,兼任抚垦大臣,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耘,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设置“番学堂”,招收番童入学,提高番人知识水平。他还亲自写了一首《劝番歌》,此歌通俗易懂,在“抚番”中发挥了重要的教化作用,体现了刘铭传“示威怀德、一视同仁”的团结少数民族政策。

发展工商

刘铭传在任台湾巡抚期间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其中最著名的为基隆煤矿。台湾地区盛产樟脑、硫磺。刘铭传奏请清廷于1886年先后在台北设立官脑总局、磺务总局,实行专卖制度,并一度将樟脑收购权交给商人承包。在满足本地需求之后,积极将产品向外推销,与外国争利,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交通方面也发展迅速。1887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海底、安平至澎湖妈宫港海底电缆铺设成功,从此,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刘铭传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电报总局。同时,他还率先对旧的铺递驿站传送法进行了改革,仿效外国邮政通信的先进办法,于l888年在台北设立邮政总局,发行邮票,使台湾的邮政事业发展起来。

刘铭传于1886年在台北特设商务局,同年又在新加坡设分支机构招商局(通商局),招募华侨商股,并将所募股金定购l0艘轮船,成立了轮船公司,与外国商轮展开竞争。

刘铭传指出修铁路不仅对加强海防有重大意义,而且可以“繁兴商务,鼓舞新机”,提议修建台湾铁路。1886年10月,他委令派驻新加坡招商局的官员招股集资,并拒绝了英国旗昌洋行愿意承办铁路的要求。他认为,铁路是国家“血脉”,断不能听任外人垄断。1887年,刘铭传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将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台湾铁路是中国自行集资、自行兴建、自行控制的第一条铁路。

整顿财政

刘铭传注意开源节流,重点抓好了清赋和整顿厘金两项工作,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提供了资金基础,台湾刚建省时,经费不能自给,需要中央的财政补贴和福建的协饷每年共80万两白银,经过刘铭传的整顿,五年后就取消了福建的协饷,并且不要中央财政的补贴了。

教育

刘铭传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在全台各地开办了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于l887年3月兴办了一座“西学堂”,开设英文、法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等课程。当他被迫离开台湾以后,他把朝廷历年来给他的养廉银和赏银,都留在了台湾的西学堂和番学堂。

轶事典故

常州获宝

公元1864年(同治三年)四月,刘铭传率部占领常州后,住在原太平军将领陈坤书的护王府。一天夜里,刘铭传听到院子里有金属撞击之声,急呼亲兵到院中搜查,结果发现是马笼头上的铁环撞击马槽发出的声音。他命亲兵将马槽移开并刷洗干净,这才发现原来是一个铜盘,上面还有蝌蚪形的文字。后经人鉴定,这个铜盘叫“虢季子白盘”,是西周时期的宝物。刘铭传自然十分高兴,告诉家人妥善保管。后来刘铭传回乡养病(原拟3个月,实际赋闲13年),各地名士纷纷慕名参观此盘,刘铭传也很是得意。

这个消息被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知道了,这位酷爱古文物的老夫子赶紧派人游说刘铭传,说是愿以重金购买,结果被刘铭传一口回绝。后来,翁同龢又派人向刘铭传表示双方结好之意。刘铭传知道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还是谢绝了这种好意。这下彻底惹恼了翁同龢,也为刘铭传以后的官场生活埋下了祸根。

陕西督军

清廷派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并督办陕甘军务,镇压当地的捻军和回民起义。公元1869年(同治八年)十二月,回民起义军击毙左宗棠爱将刘松山,一路南下。西太后急命李鸿章入陕督办军务。左宗棠唯恐李鸿章抢功,指使手下奏报陕西“匪患”已经肃清,则李不必西来。李鸿章也不想自讨没趣,因此派刘铭传前往。左宗棠对此也深表不满,不愿刘铭传插手其中。刘铭传自然对左宗棠的阻挠也不满,此时又接到西太后命令他随时密报左宗棠军情的密旨,因而对左宗棠上奏不实之处予以揭露。左宗棠得知内情,与刘铭传交恶。后来刘铭传到台湾督办军务时,左宗棠进行报复。

将计就计

据说法国人得知刘铭传督办台湾军务的消息后,决定在海上谋害他。刘铭传表面上装得非常害怕,征调了不少水师船只保护自己。到了上海后,更装得畏畏缩缩,使法国人误认为他不敢到台湾去督师。正当法国人放松警惕的时候,刘铭传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早已微服坐船前往台湾了。

还我台湾

刘铭传始终心系台湾,听到清政府甲午战败、割让台湾的消息后,他整日沉默无语,“忧思郁结”,终至卧床不起。据说,刘铭传死前还面朝东方高呼:“苍天啊,还我的台湾!”

猜你喜欢
景星
两汉佚名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东方未明
先秦佚名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和子由论书
宋代苏轼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行行游且猎篇
唐代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古诗词
诗人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