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陈宜中

陈宜中


[ 宋代 ]

陈宜中(约1234年—1283年),字与权,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南宋末年宰相。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宋末行朝撤往广东(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人物生平

为官之路

陈宜中年少之时,家贫如洗,但他为人“性特俊拔”。曾经有一个商人推算他的生辰,认为他将来必定大富大贵,于是把女儿许配给他。进入太学之后,陈宜中写的优美文章,得到了许多饱学之士的赞誉。作为太学生员,他为人正直,关心时政。宝祐年间,丁大全和权臣卢永升、董宋臣拉乡邻关系,被宋理宗所宠幸,不久便擢升为殿中侍御史。丁大全上台之后倚仗权势,横行霸道。陈宜中于是和同学黄镛、林则祖等六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丁大全知道后,暗使监察御史关衍弹劾陈宜中,取消他的太学生的资格,并发配到地方。临行那天,太学司业带领十二个学生衣冠整齐地将陈宜中送到桥门之外。丁大全更加恼怒,于是在太学立了一块碑,碑文告诫太学生不要乱议国家政务。许多文人根本不理他这一套,倒是对这六个上书的太学生赞赏有加,誉之为“六君子”,成为南宋朝活跃学生运动的著名学生运动领袖。陈宜中在其后被谪建昌军。丁大全倒台后,丞相吴潜奏请还临安。

当时,贾似道初为丞相。上台伊始,他为了稳住自己的位置,非常注意网罗人才,认为才华横溢且血气方刚的陈宜中很有前途,有意把他当作门生。于是,他请皇帝下诏六人可以免省试而赴考。景定三年(公元1263年)廷试,陈宜中名列第二。在这六人中,陈宜中最通时务,因而在贾似道的荫庇下很快升迁,先后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又过了几年,他被迁为监察御史。过了不久,陈元凤再次出任丞相,贾似道害怕他侵占自己的权利,一心想除掉他。陈宜中参陈元凤纵使丁大全肆恶,是他播下了宗社之祸的种子。陈元风被革职,任太府卿。陈宜中考虑到在朝廷积怨太深,而且做地方官也有利于自己建立政绩,于是先后转任浙西提刑、崇政殿说书、福州知府。他在任职期间整顿生产,主张抗战,兴修水利,政绩明显。十年后, 升任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该职位相当于副宰相之职。这时,陈宜中已经渐渐跻身于实权人物之列了。(南宋时期学生运动很活跃,政府运作也颇有点后来西方国家所标榜的民主议政的味道。)

初为丞相

就在陈宜中官运亨通、青云直上时,南宋局势却每况愈下。此时元世祖忽必烈“仁明英睿”,在即位之前便“思有大为于天下”,他把一批汉族地主、官员及知识分子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汉法治汉地。在宋、蒙战争中,蒙军虽占优势,但到宋度宗时南宋王朝还没有受到致命打击。可惜的是南宋朝廷此时没有抓住机遇重新振作起来,宋度宗赵禥软弱无能,荒淫无度,不理朝政,处理政事完全依靠丞相贾似道,而权倾朝野的贾似道却无心抗战,只顾玩乐。他在葛岭湖山建楼台亭榭,贮珍藏宝、蓄娼纳妾,声色犬马,无所不为。

德祐元年(1275年)三月, 殿前指挥使韩震提议迁都,陈宜中将其骗到自己家中杀害; 陈宜中胆小怕事,在和与战之间摇摆不定。七月,宋军兵败焦山。太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陈宜中知道后,弃职而去。九月, 后由其母亲说服回朝,任右丞相。

晚年事迹

德祐元年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伯颜不肯,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也不答应。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至臬亭山。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谢太后派大臣杨应奎向元军献上降表和传国玉玺,元朝要求与宰相会谈,陈宜中当夜撤离临安,逃往温州,漂泊在海上。 宋室二王和杨淑妃、杨亮节、宋理宗驸马都尉、谢道清的侄儿杨镇、赵宋皇室人员赵与择、陆秀夫(在婺州即今浙江金华跟上二王逃跑队伍)到达温州后, 陈宜中等拥立益、广二王为都督天下兵马正、副元帅。 前往福州建立流亡政府后,又 拥立益王赵昰即位,是为宋端宗。 陈宜中主持南宋流亡政府全面工作,陆秀夫、曾渊子、杨亮节、赵与择、杨镇等文臣辅助陈宜中,文天祥则由于和陈宜中、张世杰意见不合,赴南剑州独立开督府牵制蒙元。景炎元年(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逼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投降。陈宜中与张世杰将端宗护送到广东沿海一带。

南宋灭亡之时,他曾去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过吴川极浦亭,曾赋诗明志:

颠风吹雨过吴川,极浦亭前望远天。

有路可通外屿外,无山堪并首阳巅。

淡去起处潮细长,夜月高时人入眠。

异人北归须记取,平芜尽处一峰园。

希望可以向占城借兵抗元。 后来到元朝占领占城,陈宜中败走至遥国(暹罗),并于当地终老。

重大事迹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命令征南元帅阿术与刘整共同负责取襄樊。襄樊虽有吕元焕死守、李庭芝援助,但由于贾似道消极抗敌,一味求和,最终于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被攻陷。咽喉之地襄阳破则临安摇,南宋小朝廷的半壁河山已岌岌可危。对蒙古来说,这是宋蒙开战以来空前的大胜利,它表明了蒙军水上作战与攻坚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其实力明显超过南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赵禥驾崩,享年35岁。贾似道将他年仅5岁的次子(嫡子)赵显拥立为帝,史称宋恭帝。这时,元军南下的铁蹄日益迫近,号称百万大军的蒙军左右两路军分别由阿术、伯颜率领,攻下了“江鄂屏蔽”之称的阳逻,势如破竹,直逼芜湖。贾似道无法,只好亲自督师芜湖。他到芜湖后无心作战,幻想求和,求和不成与伯颜的元军迎战于丁家洲、鲁港。鲁港之战,宋军明显处于弱势,主力全部失败,贾似道逃亡扬州。

贾似道的昏庸腐败,激起了举国上下的义愤。时任知枢密院事的陈宜中,也一改依附贾似道的态度,他向从败军中归来的翁应龙询问关于贾似道的情况,翁应龙说不知道贾的下落。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经死去,就上疏要求治贾误国之罪,要求革其职务。但朝廷不答应,太后说:“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礼?”贾似道走的时候命令他的亲信韩震总督亲兵,有人传说韩震要以兵力劫朝。陈宜中知道后,假意召见韩震计事,伏壮士将韩震杀死。陈宜中此举,一方面在舆论的压力下把贾似道的势力消除,既顺应了当时抗蒙的民心,又显示了自己的“不党于似道”。另一方面,他又夺取了朝中权利。不久,皇帝在曾渊子等人的请求下,陈宜中被拜为特进(高级侍从官)右丞相,掌握了朝廷的政治军事大权,到达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成为了继贾似道之后朝廷的资深人物。

从依附贾似道而青云直上到上疏皇帝治贾似道罪,对贾似道来说,陈宜中扮演了一个恩将仇报的角色。但平心而论,他在客观上打击了投降派贾似道势力,顺应了民心。同时,他也为自己走上政治权利的顶点铺平了道路,自此,他开始左右南宋局势。

贾似道芜湖失败后,被谪为商州团练使,在南去途中经福建漳州城南木棉庵时,被山阳县尉郑虎臣所杀,一时大快人心。然而,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了。元军直逼临安,一切都如覆巢之下。

虽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但是统治集团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却并未休止,左丞相王熵与右丞相陈宜中虽都为贾似道所提携,但二者之间积怨颇深。大敌当前,抗元成了南宋的头等大事,陈宜中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很模糊,既无抗战的准备,也无议和的迹象。王熵在朝中抱怨自己有职无权,提出辞职。为了缓和两位丞相之间的矛盾,谢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熵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梦炎既无能又无耻,王、陈之间仍勾心斗角不断。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王熵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陈宜中准备出师,但皇帝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王熵以为报复陈宜中的机会来了,他提请辞职,并含沙射影地说:“大敌在境,吴门距京都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皇帝没有答应。

不久,王熵的儿子唆使京城大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宰相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不止于一似道矣!”陈宜中一气之下,弃职而去。谢太后六神无主,连忙罢免王熵,下令逮捕刘九皋,又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陈回朝。陈宜中好久才答应回朝,任右丞相。

抗元

陈宜中此次回朝之后,开始对抗元救宋想办法了。首先是抗战。他命令夏贵率军保卫临安城,动员全民皆兵,又在临安城招集15岁以上的男子为士兵。有些童子兵身不满4尺,作战能力低下,“人皆以为笑”。其次是求和。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又占领独松关,临安城下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万人,左丞相留梦炎私自出逃,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积蓄力量,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柳岳哀求元军班师,保证每年进奉修好,伯颜说:“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盖天道也,不必多言。”其后不久,陈宜中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不答应,又称侄孙,伯颜还是不从。抗战无力,求和不成,陈宜中想到迁都,他向谢太后说明其意图,谢太后不答应。陈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陈述迁都的必要性,谢太后一向倚望陈宜中,此时已无主意,只好从之。陈宜中与谢太后约定了出逃临安的日期,仓皇之间发生了差错。谢太后已作好出逃的准备,从早上等到晚上,没有见到陈宜中的人影,她将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欤?”于是迁都之事只好作罢。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军进驻臬亭山(浙江杭州市东北郊),临安城里一片混乱。陈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纷纷逃离临安。谢太后无计可施,只好派临安知府贾余庆以恭帝名义奉传国玺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颜请降。但伯颜对这份降表仍不满意,如仍称宋朝国号、未向元朝称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来面议投降事宜。丞相陈宜中的逃跑,使谢太后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选择可担大任者,派当初组织“勤王兵”的状元大臣时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吴坚与伯颜议和但没有结果。是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皇帝及皇亲、后宫人员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陈宜中也在逃往温州的过程中丧母,从此过着国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崖山之战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后来,赵昰和弟广王赵昺、宋理宗驸马杨镇、度宗杨淑妃之兄杨亮节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州府,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同政听,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此时,赵昰年仅10岁,史称宋端宗。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来说不无复兴的希望,尽管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主管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

即使在这样危急时刻,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 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去潮汕 。文天祥作为抗战派的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府。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但元军侵南的步伐却从未减缓。元军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许多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湖南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广西的马墅、东川的张钰,都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的空坑、广东的五城岭领导的抗元斗争,尤为激烈,几乎全军覆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 端宗护送到海上,到达泉州。张世杰以宋端宗名义向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征调海船,由于措施不当,逼反了早已有反意的蒲寿庚,蒲拥兵作乱,兵围泉州, 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撤离泉州,再到秀山、井澳。

在元军的追击阻截下,端宗一行四处飘泊流离。景炎三年三月,他们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不久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死时只有十一岁。 陈宜中因绝望仓皇逃走。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广东新会南海中)。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 次日,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9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六月,张世杰在海上遭遇风浪,亦毁船坠海而死。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的海波,烟消云散,立国共三百二十年。

重大事迹

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十一月,忽必烈命令征南元帅阿术与刘整共同负责取襄樊。襄樊虽有吕元焕死守、李庭芝援助,但由于贾似道消极抗敌,一味求和,最终于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二月被攻陷。咽喉之地襄阳破则临安摇,南宋小朝廷的半壁河山已岌岌可危。对蒙古来说,这是宋蒙开战以来空前的大胜利,它表明了蒙军水上作战与攻坚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其实力明显超过南宋。

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宋度宗赵禥驾崩,享年35岁。贾似道将他年仅5岁的次子(嫡子)赵显拥立为帝,史称宋恭帝。这时,元军南下的铁蹄日益迫近,号称百万大军的蒙军左右两路军分别由阿术、伯颜率领,攻下了“江鄂屏蔽”之称的阳逻,势如破竹,直逼芜湖。贾似道无法,只好亲自督师芜湖。他到芜湖后无心作战,幻想求和,求和不成与伯颜的元军迎战于丁家洲、鲁港。鲁港之战,宋军明显处于弱势,主力全部失败,贾似道逃亡扬州。

贾似道的昏庸腐败,激起了举国上下的义愤。时任知枢密院事的陈宜中,也一改依附贾似道的态度,他向从败军中归来的翁应龙询问关于贾似道的情况,翁应龙说不知道贾的下落。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经死去,就上疏要求治贾误国之罪,要求革其职务。但朝廷不答应,太后说:“似道勤劳三朝,岂宜以一旦罪,失遇大臣之礼?”贾似道走的时候命令他的亲信韩震总督亲兵,有人传说韩震要以兵力劫朝。陈宜中知道后,假意召见韩震计事,伏壮士将韩震杀死。陈宜中此举,一方面在舆论的压力下把贾似道的势力消除,既顺应了当时抗蒙的民心,又显示了自己的“不党于似道”。另一方面,他又夺取了朝中权利。不久,皇帝在曾渊子等人的请求下,陈宜中被拜为特进(高级侍从官)右丞相,掌握了朝廷的政治军事大权,到达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成为了继贾似道之后朝廷的资深人物。

从依附贾似道而青云直上到上疏皇帝治贾似道罪,对贾似道来说,陈宜中扮演了一个恩将仇报的角色。但平心而论,他在客观上打击了投降派贾似道势力,顺应了民心。同时,他也为自己走上政治权利的顶点铺平了道路,自此,他开始左右南宋局势。

贾似道芜湖失败后,被谪为商州团练使,在南去途中经福建漳州城南木棉庵时,被山阳县尉郑虎臣所杀,一时大快人心。然而,南宋王朝灭亡的命运已无可挽回了。元军直逼临安,一切都如覆巢之下。

虽然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但是统治集团士大夫之间的争斗却并未休止,左丞相王熵与右丞相陈宜中虽都为贾似道所提携,但二者之间积怨颇深。大敌当前,抗元成了南宋的头等大事,陈宜中在这个问题上,认识很模糊,既无抗战的准备,也无议和的迹象。王熵在朝中抱怨自己有职无权,提出辞职。为了缓和两位丞相之间的矛盾,谢太后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留梦炎为右丞相,王熵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留梦炎既无能又无耻,王、陈之间仍勾心斗角不断。当时朝廷命张世杰等四路进击元军,陈宜中与留梦炎都不出督战,王熵坚持要丞相出兵吴门,以安抚诸将,鼓励士气。陈宜中准备出师,但皇帝及许多公卿都决计不下。德祐元年(公元1276年)七月,张世杰的军队兵败焦山。王熵以为报复陈宜中的机会来了,他提请辞职,并含沙射影地说:“大敌在境,吴门距京都不远,六月出师,诸将无统,臣不得其职,又不得其言,乞罢免。”皇帝没有答应。

不久,王熵的儿子唆使京城大学生刘九皋等伏阶上书陈列陈宜中过失数十条:“宰相当出督而畏缩犹豫,第令集议而不行。”“张世杰步兵而用之于水,刘师勇水兵而用之于步,指授失宜,因以败事,臣恐误国不止于一似道矣!”陈宜中一气之下,弃职而去。谢太后六神无主,连忙罢免王熵,下令逮捕刘九皋,又恳求陈宜中的母亲杨氏动员陈回朝。陈宜中好久才答应回朝,任右丞相。

抗元

陈宜中此次回朝之后,开始对抗元救宋想办法了。首先是抗战。他命令夏贵率军保卫临安城,动员全民皆兵,又在临安城招集15岁以上的男子为士兵。有些童子兵身不满4尺,作战能力低下,“人皆以为笑”。其次是求和。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十一月,元军攻破常州,又占领独松关,临安城下仅有文天祥的勤王兵3、4万人,左丞相留梦炎私自出逃,为了挽救奄奄一息的王朝,积蓄力量,十二月,陈宜中派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求和。柳岳哀求元军班师,保证每年进奉修好,伯颜说:“宋昔得天下于小儿之手,今亦失于小儿之手。盖天道也,不必多言。”其后不久,陈宜中又派正少卿陆秀夫前往,请求称臣纳币,伯颜不答应,又称侄孙,伯颜还是不从。抗战无力,求和不成,陈宜中想到迁都,他向谢太后说明其意图,谢太后不答应。陈宜中在朝廷中痛哭哀求,陈述迁都的必要性,谢太后一向倚望陈宜中,此时已无主意,只好从之。陈宜中与谢太后约定了出逃临安的日期,仓皇之间发生了差错。谢太后已作好出逃的准备,从早上等到晚上,没有见到陈宜中的人影,她将簪珥摔在地上,大怒道:“吾初不欲迁,而大臣数以为请,顾欺我欤?”于是迁都之事只好作罢。

德祐二年(公元1276)正月,元军进驻臬亭山(浙江杭州市东北郊),临安城里一片混乱。陈宜中以及朝中文武百官纷纷逃离临安。谢太后无计可施,只好派临安知府贾余庆以恭帝名义奉传国玺及降表,到臬亭山向伯颜请降。但伯颜对这份降表仍不满意,如仍称宋朝国号、未向元朝称臣等,他要求南宋派宰相来面议投降事宜。丞相陈宜中的逃跑,使谢太后等怒不可遏。她只好在朝中选择可担大任者,派当初组织“勤王兵”的状元大臣时任丞相的文天祥和吴坚与伯颜议和但没有结果。是年二月,元军进入临安,三月,皇帝及皇亲、后宫人员数千人被元军押解北上。至此,南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了。陈宜中也在逃往温州的过程中丧母,从此过着国亡家破的生活,漂泊在海上。

崖山之战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后来,赵昰和弟广王赵昺、宋理宗驸马杨镇、度宗杨淑妃之兄杨亮节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州府,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同政听,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此时,赵昰年仅10岁,史称宋端宗。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来说不无复兴的希望,尽管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主管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

即使在这样危急时刻,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 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去潮汕 。文天祥作为抗战派的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府。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但元军侵南的步伐却从未减缓。元军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许多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湖南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广西的马墅、东川的张钰,都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的空坑、广东的五城岭领导的抗元斗争,尤为激烈,几乎全军覆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 端宗护送到海上,到达泉州。张世杰以宋端宗名义向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回回”)人蒲寿庚(1205-1290年)征调海船,由于措施不当,逼反了早已有反意的蒲寿庚,蒲拥兵作乱,兵围泉州, 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撤离泉州,再到秀山、井澳。

在元军的追击阻截下,端宗一行四处飘泊流离。景炎三年三月,他们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不久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死时只有十一岁。 陈宜中因绝望仓皇逃走。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广东新会南海中)。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 次日,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9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六月,张世杰在海上遭遇风浪,亦毁船坠海而死。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的海波,烟消云散,立国共三百二十年。

猜你喜欢
景星
两汉佚名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东方未明
先秦佚名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和子由论书
宋代苏轼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行行游且猎篇
唐代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古诗词
诗人合称
©做文学网 蜀ICP备2023005996号-13 反 馈
公网安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