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叶法善

叶法善


[ 唐代 ]

叶法善(616年-720年),字道元、太素、罗浮真人,括州括苍县(今浙江省丽水市)人。叶法善郡望是南阳郡,占籍为松阳卯山怀德里,乡贯是栝州松阳。代表作品《留诗》。叶法善有双铜印遗世,俗称“天师印”,被奉为驱魔之宝。叶法善之祖,名国重,葬于松阳之酉山,法善于其处置道院,立碑于下,并请北海为其祖作碑文。北海梦叶法善再来求书,允之,书未尽,钟鸣梦觉,至丁字下,数点而止。当法善刻碑毕,将墨本前往致谢,北海惊道:始吾以为梦,乃真邪?此即世所盛称之追魂碑,亦称丁丁碑也。 ► 叶法善的诗词

法脉传承

叶法善师承开蒙于上清,授道于正一,得道于洞渊,净明诸派高道,对叶法善师承家以考略,对于研究叶法善的思想和发展有一定的意义,利于进一步认识叶法善在道教历史上的影响和贡献。

南宋之前,松阳叶法善后裔叶氏道教法脉传承主要围绕本宗族内传承,南宋后逐渐开始传与他姓,在浙西南松阳,遂昌,龙泉等地偏远山区保留着的的“灵宝仙坛”为叶法善法脉传承,如遂昌、松阳灵宝仙坛法师主要供奉张天师,叶天师,李天师。

相传三天师为为太清道德天尊,上清灵宝天尊,玉清原始天尊三天尊徒弟。既是三清仙境的三位尊神,玉清境清微天元始天尊、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太清境大赤天道德天尊。《叶法善遗世诗》:“昔在禹馀天,还依太上家。忝以掌仙录,去来乘烟霞”。此“禹馀天”既是“上清境禹馀天灵宝天尊”的禹馀天。由此可见叶法善法脉(有说是洞渊派)与上清灵宝有着深厚的渊源,其后世传承“灵宝仙坛”在浙西南瓯江流域传承了千年,始于唐代,发扬于南宋,存于当代。

因地方口音各地法传承略有区别,传承保护最好的在是松阳遂昌龙泉村落,另外青田县,庆元县也有部分灵宝仙坛道士,根据手抄本记载民国温州部分地区也有传承。

灵宝仙坛法脉道士用“灵宝仙坛”法印,雷霆都司,北极驱邪院。少数也传承道经师宝和太上老君印。现存多为木印,目前还存有最老的为铜印和元代和田玉印。用九叠篆文。

清代松阳县徐家和到郑家皆有传承。图为灵宝仙坛清代符咒手抄本,内有请神请到张天师李天师叶天师,遂昌叶三善提供。

叶天师古迹

唐玄宗在正月十五日夜晚,于上阳宫内大摆彩灯,庭院里也点起火,自禁门到殿门都点起蜡烛,连绵不断,光照宫室,灯火辉煌如同白天。

时尚方都匠毛顺心多巧思,利用彩绸打结,做成灯楼二十间,楼高一百五十尺,上面悬挂金银珠玉等物,微风吹来,铿锵悦耳,又以灯光照射,呈现出龙凤虎豹飞腾跳跃的形状,这些奇幻多彩的景观,好像并非人力所为。

道士叶法善正在圣真观中,皇上催促命人将他召来。

法善来到后,玄宗便悄悄带领他到楼下观看,周围的人谁也不知道。

法善对皇上说:“彩灯之盛,天下无比,只有凉州可以排在第二位”。

皇上说:“法师刚才曾去游览过吗?”法善说:“刚刚从那里来,便蒙皇上召见”。

皇上听了他的话甚为惊异,说:“我现在想去看看,办得到么?”法善说:“这很容易”。

于是让皇上闭上眼睛,约法道:“一定不要擅自偷看,如果看到什么,肯定使你惊怕”。

皇上依照他的话,闭上两眼一跳,身体便飞入云霄,过了一会儿又两脚落地。法善说:“可以睁眼观看了”。

放眼看去,只见灯烛连绵十几里,车马拥挤,男女纷杂,皇上连连称赞。看了很长时间,法师便说:“观看完毕,可以回去了”。

于是又闭上眼睛,与法善一起腾空而飞,不一会儿就返回原处,此时楼下的歌唱声和乐器声还没有结束。

法善到西凉州,将自己的铁如意抵押在酒店之中。又一天,皇上命中官借办理别的事情为由出使凉州,顺便取回如意还给法善。

法善还曾领着皇上去月宫游览,从而聆听到天上的音乐,皇上本来通晓音律,便默记天乐曲谱,回来予以传播,于是成为霓裳羽衣曲。

法善生于隋代大业丙子年,死于唐代开元壬甲年,寿高一百七十岁。

宁州有个人连年卧病不起,请法善利用飞符给他治疗。

法善让他在住宅水井南面七步处挖五尺左右深,此人照法善说的去做,得到一个古曲几,几上有一首八字歌:“岁年永悲,羽翼殆归。哀哉罹殃苦,令我不得飞”。

那个卧病不起的人便痊愈了。

据孔怿《会稽记》说,葛玄成仙后,这只小几便化为三脚兽。

直至今天,上虞这个地方的人,往往把在山中见到这一案几,看做要飞黄腾达的预兆。

《金陵六朝记》记载:吴帝赤乌七年八月十七日,葛玄在方山上得道,白天升天。

时至今天,仍有葛玄炼丹修道时煮药用的锅,山上还有洗药的水池子。

又载:白仲都,是葛玄的弟子,也于白天升天。至今尚有当年仲都修道时的祠坛在白都山下面。

又载:姚光也是葛玄的弟子,他自己说得为火仙,吴大帝堆积柴草烧他,姚光安然坐在火中,手捧无字书一卷阅读。

法善尽传符箓,尤其能够降伏鬼神。

在这之前,唐高宗曾检验各位术士的炼丹之法,于是来了九十余人,他们在东都凌空观设坛打醮,许多男女前往观看,立刻有数十人自投入火中,人们大为吃惊,法善法师说:“这些都是鬼魅,是我施法摄他们来的”。

法善死后,谥号越国公。

野史逸闻

叶法善对佛教的排斥,主要表现是以法术挫败僧人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 : “有中书侍郎女,以狐魅为祟,颠狂猖厥,鬼语神讶。女每见一僧乘青骡来至,其病遂作。奉劫命师为治。真人欲示神变,谓侍郎曰: 贫道辟谷日久,疲羸无力,希一饱饭,当即为治。侍郎即遣家人具蔬饭。真人一饭一斛,钙三硕。瓜菜果实,莫以数计,见者皆惊,尚云未饱。未作法间,僧乘骡而至,瞻视真人,遂即却走。真人叱吏兵擒挚,女遥知发声大哭。真人大叱一声,僧变成狐,骡乃化狗” , “五月一日,老叟诣门号泣求救,真人引而问之。曰: 某东海龙也,上帝劲主八海之宝,一千年一更其任,无过失者,超登列仙,某已九百七十年矣,微勋将就! 有婆罗门者,逞其幻法于海畔,日夜禁呎,积二十年,其法将验,海水如云卷上天畔,五月五日,海将个焉,统天镇海之宝,必为幻僧所取,某今哀求救援。真人许之,至五日午时劝丹符飞往,海水复旧。胡僧愧叹,赴海而死。来日,老叟辈珍奇宝物来报,真人辞谢不受。因曰: 此山事去水且远,但得一泉即为惠也。是日风雨及明,山馆之侧有一派清泉,自石渠出,经旱不竭,今谓之天师渠” 。 《旧唐书·叶法善》 : “法善自高宗、则天、中宗历五十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尽礼问道。然排挤佛法,议者或讥其向背。以其术高,终莫之测” 。《新唐书·叶法善》 :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议者浅其好憎,然以术高,卒叵测之” 。 《朝野佥载 》 :“孝和帝令内道场僧与道士各述所能,久而不决。玄都观叶法善取胡桃二升,并壳食之并尽。僧仍不伏。法善烧一铁钵,赫赤两合,欲合老僧头上,僧唱 ‘贼’ ,袈裟掩面而走。孝和抚掌大笑” 。

以上五条,引文 《唐鸿胪卿越国公灵虚见素真人传》的二条是形同玄幻的 ,《朝野佥载》一条真伪莫辨。但是 ,《旧唐书·叶法善 》 、《新唐书·叶法善》的 “术高”二字,却旁证着挫败僧人之法术虽犹玄幻而不可否定。佛教在唐代已是甚具规模与影响。唐代是各个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期,儒家思想并未正统如宋明之时,儒学之发扬亦不如宋明之光大。在各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混合包括对各种宗教进行兼纳的背景之下,并且处于唐高宗佛道并重、武则天扬佛抑道的现实境况之中,一心奉道而排佛,遭到议者的讥其向背。可见,叶法善不大随缘,亦不 “无我”地混同于众,而是 “雅不喜浮屠法,常力诋毁” ,正直而不合时宜地坚持着排挤佛法。

与道教法术相比,佛教也有神奇的秘传之法,主要是在藏传的密宗,而汉传佛教各个宗派并无多大神奇法术。那么,为什么中国佛教有着汉传、藏传的巨大差别呢? 而道教却在汉地称异,不在藏地发扬? 这应是地域、地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华夏与夷戎有别。而华夏与夷戎有别之论,是南北朝迄唐一直延续着的排佛思想。

印度佛教在西汉末期传入中国,依附于中国本有的方术,僧侣被视为方士、术士之类。东汉佛教对原始的佛教哲理很少了解,所讲的内容大体上是 “精灵不灭 ” 、 “因果报应”之类。汉末魏初,佛经翻译日多,佛教分为小乘禅法的安世高系,大乘般若的支娄迦谶系。安世高系依附于当时流行的道术思想,并以之解释佛教; 支娄迦谶系深受老庄思想影响。魏晋之时,流行以老庄思想为骨架的玄学,佛教便依附玄学,崛起了般若学,开始中国化 ( 主要以鸠摩罗什弟子僧肇的《肇论》为代表) ,形成 “六家七宗” 、 “南三北七” ,但又渐渐摆脱中国原有的思想,引起了与儒、道之间的矛盾。

佛教相比于儒、道,政治意识极为欠缺。这在法事科仪上就有显著的对比,佛教的经忏法事是僧众整齐地立、坐、跪、拜、诵经、唱赞、念咒,道教的斋醮法事是道士手持朝简模仿帝王上朝的形式表奏天神、咒禁鬼怪。儒家的政治主张是德政,道教的政治理念是道家思想,统治者对儒或道的利用,都会反过来被系统性的德政或道家思想渗透,唯有对佛教的利用,不会有着这种泰阿倒执的危险。

道教因有政治主张,太平道的黄巾起义之后,被统治者严加防范之时又发生了天师道信徒孙恩、卢循起义,于是,使道教的教团建设深受统治阶级的顾忌。在教团组织上颇有建树的佛教在汉地的发展,完全是威胁了道教的饭碗。为了加强教团建设,打出三教一家的旗号,元代的新道教全真道全盘效仿佛教的教团模式,使原先全都属于正一的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大系统。较于教团建设之显著,道教并无多大实质性的三教合一的理论,三教一家、三教归一是偏于口号化的。而魏晋至隋唐的道、儒、释之间的交流、争议,它的起因乃是印度佛教传进曾经由百家争鸣奠定了大包容之文化态度的中国。中国不被佛教化,佛教已被中国化,这是佛教善于 “随缘”的说明,因此,道、儒之士的排佛,其实乃是促进佛教中国化的动力。

叶法善的反佛,是基于华夏与夷戎之别,遵从经验域的思想对智慧域的排斥,以及佛教的缺乏政治思想。叶法善不希望一个没有政治思想的宗教集团对社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古代历史上因大肆崇佛而造成的危害远远大于崇道,因此,大规模抑佛有好几次,大规模灭佛的运动也有好几次,而道教好几次遭抑,不曾遭灭; 虽然北周武帝为了灭佛下达并废佛道的诏书,使四万所佛寺被废,三百万僧人还俗,但道士以在家者为多,住庙者甚少,受到的打击并不大。

叶法善虽然排斥佛教,但没用污言秽语去骂,不显得特出。倒是有些僧人的言语,甚为特出。例如,成书于宋代的 《五灯会元》多有此类记载,唐代德山宣鉴禅师上堂开示 : “我先祖见处即不然,这里无祖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等觉妙觉是破执凡夫,菩提涅槃是系驴橛,十二分教是鬼神簿、拭疮疣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冢鬼,自救不了。 ”云门文偃禅师曾说 : “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僧问文偃: 如何是佛?文偃道: 干屎橛。宋代禅宗杨歧派高僧无门慧开《无门关》说 : “黄面瞿昙 ( 释迦牟尼) ,旁若无人,压良为贱,悬羊头卖狗肉。 ”德山宣鉴、云门文偃、无门慧开等,身为僧人,竟将佛祖喻作“干屎橛” ,讥为 “黄面” ,堪为特例。

猜你喜欢
景星
两汉佚名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东方未明
先秦佚名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和子由论书
宋代苏轼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行行游且猎篇
唐代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古诗词
诗人合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