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1865年12月3日(清同治四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唐文治生于江苏省太仓直隶州镇洋县(今属江苏省太仓市)岳王市陆氏宅第静观堂。祖父唐学韩为他取名“治”,寓意“通经治国”,取字“颖侯”,寓意“聪敏颖慧”,取号“蔚芝”,寓意“德馨芝兰”。
1870年,6岁的唐文治就启蒙读经,读背儒家经典《孝经》、《论语》、《孟子》、《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左氏传》等。
1879年,考取秀才,读《史记》,“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开始学习写作古文。次年入州学,从师太仓理学家王紫翔(王祖畲),潜心研读性理之学及古文辞。
1882年,18岁的唐文治考中举人。次年首次进京考进士以失败告终,看到自己学力不足,他回太仓继续研修理学。21岁时,进入江阴南菁书院,受业于东南经学大师黄元同和王先谦的门下,从事训诂之学。
1892年,28岁的唐文治第五次参加进士考试,通过殿试、朝考,成为新科进士,任户部江西司主事。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中国陆海军被日本打败。唐文治向清政府上书《请挽大局以维国运折》(即万言疏稿),针砭时弊,呼吁改革图新。次年他又主动为江苏会试举人撰写了《上察院于》奏章,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898年,唐文治调任总理衙门章京。1901年秋,他随户部侍郎那桐出使日本。同年冬天,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唐文治任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管理通商、关税等事务。1902年春,葡萄牙乘修订十年前旧约的机会向清政府提出把澳门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岛划入租界范围的无理要求,唐文治起草照会予以拒绝。同年5月,唐文治以三等参赞衔随镇国将军载振赴英参加英国新君爱德华七世的加晚礼。去英之后,又出访比、法、美、日等国。两次出国,他对日本和欧、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情况进行了广泛考察。
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唐文治从外务部转到商部,先后任右丞、左丞、左侍郎。在职期间,制定商律,议设商会,扶植和保护民族工商业。并极力反对借外债修筑铁路,积极推行商办铁路政策,以维护国家主权。1906年商部改为农工商部,唐文治任署理尚书。1906年12月,唐文治因母亲病逝回家居丧,不再返京任职。
1907年农历九月初,因时任大清朝邮传部尚书陈璧奏请,“丁忧”期中的唐文治担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唐文治到任后随即着手调整学科,停办商科转向工程教育,接连创设铁路、电机两个工程专科。铁路专科是该校历史上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也是中国近代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教育的发端;而中国高等学校中有电机教育也自此发端。
1909年春,邮传部拟发展航海贸易,急需培养航运人才,唐文治请示邮传部在不改变学校办学方向上,另增设船政专科,并极力辅助商船学校正式成立。1911年,邮传部电嘱在吴淞炮台湾建商船学校,唐文治亲往相度地势,命工师绘图,克日兴工,并于同年8月竣工,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仍由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管理,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1912年12月,唐文治邀请孙中山莅校演说,使全校师生员工了解孙中山振兴实业富强国家的宏伟计划。
1920年4月,唐文治因眼疾、父病、学潮诸原因向交通部提出辞去上海工业专门学校校长职务,随即回到无锡前西溪寓所养病。同年12月,上海工业专门学校与其他三所学校组并为“交通大学”。
1920年5月起,唐文治支持高阳创办“私立无锡中学”,义务出任私锡中校长,不受薪金。1952年12月25日,无锡市人民政府宣布接办私立无锡中学,改校名为无锡市第三中学。2000年7月,无锡市第三中学与中山高中合并,升格为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
1920年10月,唐文治受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交通银行董事长的施肇曾邀请,应聘任无锡国学专修馆 ( 后改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 馆长。虽已双目失明,但仍亲自授课。朗诵古文,抑扬顿挫,时称 “ 唐调 ” ,并录制唱片。1927年,唐文治改校名为“无锡国学专门学院”,褪去私家学馆色彩,并联络无锡工商界人士成立了无锡国专校董会。
1935年12月,为庆贺唐文治 70 寿辰,交大校友和国专同学集资在无锡五里湖畔宝界山边建筑了 “ 茹经先生纪念堂 ” 。
1937年11月,日军侵占无锡前夕,唐文治率领全校师生内迁,辗转到达桂林。后因患病, 回到上海租界休养。并于1939年春,在上海租界创办国专分校。1941年,上海租界为日伪占领,国专分校改为国学专修馆,以避免向日伪登记。日伪曾派人劝说唐文治出任伪职,遭严词拒绝。
1946年6月,因抗日战争胜利,内迁桂林的无锡国迁回无锡复校;上海分校继续开办,均由唐文治主持校务。
1949年解放后,无锡国专改名为中国文学院,仍由唐文治任院长。
1954年4月9日 ,唐文治病逝于上海,终年90岁。
人物思想
海权
商船所至,海权所至 唐文治认为“商船所至,海权所至”、中国“航权旁落,亟待广植人才,以图挽救”,于1909年增设船政科,这是中国近代海运教育之滥觞,也是中国高等航海教育之先河,中国航海教育起步伊始即以高等教育的姿态登上了中国教育的历史舞台。船政科的诞生,改变了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方式,使中国航海教育走向科学,踏上自行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道路,为挽救航权、改变中国海船河船尽操洋人之手的局面迈出了第一步,这在中国航海教育及海运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育
唐文治的办学思想是“尚实”。为了使学生免受“学而优则仕”的旧教育思想影响,他常常勉励学生,要以“求实学、务实业为鹄的”,做“造就学成致用,振兴中国实业”的专门人才。同时,重视体育也是他办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他重视国文教学,针对当时教育界有些人强调“西学”而轻视国文的偏向,增设国文科,并成立了国文研究会。他也深知,学习西方科技,必须掌握外语,“方能窥其精奥”,次年又设立西文科,让学生补习英、德、法和拉丁文,并成立英文大会。他尤其重视的是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是基础,学问为屋宇墙垣。未筑基础的屋宇墙垣,势必在风雨飘摇中不能久固。并认为道德准则寓于经学中,经学是区分一切是非的永恒的标准。
唐文治十分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他把西方先进经验大胆拿来,为我国培养科技人才所用;同时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坚持民族自尊,以我国悠久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培养学生,并把两者结合起来,塑造热爱祖国、道德高尚、人格健全、身体健康、掌握先进科学技术、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一流人才。在培养道德品质、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锻炼强健体魄三者关系上,唐文治观点鲜明,强调道德是基础。唐文治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重视先进理念,重视爱国教育,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体格意志磨砺等教育思想,为国家培养一流理工人才树立了榜样。
重要事迹
独创唐调
唐文治独创了一种吟诵诗歌的方式,后人称之为“唐调”,已入选无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唐调被确定为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唐调与苏州吟诵调组成苏州吟诵(唐调)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4年申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兴办工科
唐文治主持上海高等实业学堂期间,期望学校能像英国牛津大学那样培养一批批出色人才,以发展实业,振兴中华。他到任后,为了培养高级实业人才,首先对学校专业作一番调整,把铁道班改为铁路专科,当年秋天正式成立,定学制为3年,是为学校设立的第一个工程专科。翌年增设了电机专科,是当时中国高校设立电机科之始。到1909年,又增设了航海专科。这样,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创办了铁路、电机、航海3个工程专科,使学校从原来培养商务实业人才转变为培养工程技术方面的实业人才,学校性质已明确属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为今后发展成工科大学奠定了基础。1918年正式成立铁路管理科,学校系科设置从原来的工科走向工管结合,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首创。
改革课程
唐文治在设置铁路、电机两专科课程时即延聘受过西方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程技术上有造诣的中外专家、学者共同拟订。他一方面发挥本国专家作用,同时也发挥引进外籍教师的作用,使课程设置总体方向和具体教学要求均能达到培养赶上欧美一流人才的目的。与此同时,他决定直接引进欧美各大学的办学章程。1910年他上奏清廷,要求致函我国驻欧美各国使馆,请代为向所驻国索取高校办学章程,以资参考,唐文治非常认真进行研究,结合本校实际参照吸收这些高校经验,不断完善和提高学校各教学环节。1913年,趁部令将铁路专科和电机科改为土木科和电气机械专科之机,唐文治决定对两科课程设置都以美国大学同类专科为蓝本,教科书干脆直接购自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等名校,其他各教学环节也参照西方学制不断完善与提高。基础课、专业课一律用英文讲授,学生作业、考试也一律使用英文,亟力使学校专科所培养的学生达到欧美本科大学毕业生水平。此后,学校附中也采用西方原版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也用英语,为这批学生进入专科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师资建设
唐文治在1907年设置铁路专科时,了解到教师中缺乏熟悉铁道学的专业人才,曾致函詹天佑商请其推荐合适的教员来校任教。同时他根据教学上的迫切需要,果断地聘请了一批外籍教师。从1908年到1920年,学校聘请的外籍教师约占师资队伍的50%。唐文治并按照外籍教师建议实行专科4年制,便于本校学生去美国进修深造学业。在引进外籍教师的同时,唐文治也坚定地派出去一批批优秀毕业生到欧美各国留学深造。在唐文治任期14年中,据不完全统计,共派遣了211名毕业生出国留学,平均每年15名。随着这些留学生的成长,教师队伍构成开始不断变化,学校大批留学回国学生,如胡敦复、周厚坤、张廷金、徐名材、周铭、杜光祖、裘维裕等都于1912年起陆续到母校任教,逐步代替了外籍教师。
培育人才
唐文治非常重视实习与实验。1908年4月,为增设电机科需要建设实验场地,唐文治呈文邮传部,要求拨发经费云,同年12月唐文治再度给邮传部呈文是要求增加经费,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验工厂。唐文治把添置实验设备、建设实习工厂,视为造就求实务实、学以致用专门人才的重要一环,从1907年到1910年3年中,虽因上级部门不能按规定如数定期拨款,经费拮据,但还是克服困难,相继建成了铁道测量仪器室、金工厂、木工厂和电机实验室,以供学生实验、实习之用,同时把实验和实习列入正课,使之逐步走上正轨,形成一套严格制度。很重要的还有毕业设计,如1909年土木科高年级学生要到校外进行一个月的铺设路轨实地测量,这件事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都认为十分新鲜而有意义。学校这种为铺设路轨而进行实地测量的实习在当时也是首创。实习的内容与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提高,到1920年,土木科的毕业设计除要做铺轨测量的实地实习外,每人还要增加做一个钢铁桥梁设计。这样就把“求实学,务实业”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能胜任实际工程技术方面的工作,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唐文治时期的交大毕业生,也是中国自己培养的早期工科大学毕业生,他们后来大多成为中国工程技术和某些领域的开拓者和先驱。
募建书馆
交大自1896年创办至1917年,尚无供师生研习学问、收藏丰富的图书馆。唐文治在学校建设各专业实验室,充实实验设备以及建筑各类实习工厂的同时,积极筹划建设一座馆藏丰富,“开民识养民德”的大学图书馆。当时估计在校内建设一座图书馆约需8万元,他一方面费尽苦心从交通部争取到3万余元,又趁1917年学校举行20周年校庆盛会之际,从上到下群策群力发动募捐。他首先发表了《南洋公学20周年纪念图书馆募捐启》,制定《图书馆募捐简章十二条》作为募捐工作操作的准则。选定校内东校园作为建筑图书馆基地。募捐发起,上自大总统,下及诸同学,纷纷解囊,唐文治首捐1000元,不及一年,募得5万余元,乃于1918年动工兴建。翌年10月,当时第一流大学图书馆落成,1920年3月正式开放,藏书计中文版31300余册,以历史书最多;西文3600余册,以工程书最多。中西文杂志70余种,中西日报20余种。为师生研究学问,开发创新智慧,培养一流人才提供了良好条件。这座图书馆已为交大服务80余年。
主要作品
唐文治自编的《茹经堂全书》,已刊、未刊的共有60余种,最有代表性的当推《茹经堂文集》和《十三经读本》,前者合计45卷,百余万字,是唐文治文章的总汇;后者是唐文治对经学研究的结晶。今无锡琴山“唐文治纪念馆”陈列有《茹经堂文集》4册,《十三经读本》6册。后又收集到的唐文治著作有:《南菁书院日记》、《农曹日记》、《志学录》、《思辨录札记、续思辨录》、《蓄艾编》等手稿以及《六十年来国政记》、《四十年来士风采略》、《英轺杂咏》等,以上原件均存于“唐文治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