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全部分类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成语大全 故事大全 词牌名 在线反馈
陈迩冬

陈迩冬


[ 近现代 ]

陈迩冬,著名学者,诗人,古典文学评论家,广西桂林人,民革成员。原名锺瑶,号蕴庵,笔名:沈东,广西桂林人。193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后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编多种杂志或副刊,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短篇小说集《九纹龙》、新诗集《最初的失败》、历史剧《战台湾》、叙事诗《黑旗》与传记《李秀成传》等作品。 ► 陈迩冬的诗词

人物生平

陈迩冬,1913年出生。

1926年就读桂林桂山中学。

1929年考入广西省立第三高级中学,同年陈迩冬高中未毕业,因父亲经商破产而辍学,曾任小学和简易师范教员。

1935年考入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1936年9月师专并入广西大学。

1937年毕业于广西大学文法学院。

1938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初,因遭到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转移到香港。同年5月,应中国第一届文代会之邀,自香港到了北京。10月1日他参加开国大典后,应山西大学校长邓初民之邀,前往太原,任山西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九纹龙》,历史剧剧本《战台湾》诗集《最初的失败》,传记文学《李秀成传》等。与聂绀驽、黄苗子、舒芜等交往甚密。

1954年调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先后出版《苏轼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苏轼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普及读物《苏东坡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另有《闲话三分》等论著行世。

1987年10月间,参加北京鲁迅博物馆等三单位召开的鲁迅、周作人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

1990年逝世。

创作经历

擅长写历史小说

陈迩冬陈迩冬偏爱文学,抗战初期,就陆续在各报刊上发表作品。1935年还在师专读书时,就写了历史小说《南华拟梦》、《枕中续记》,发表在1936年2月广西师专校刊《月牙》第5期上的《瘟牛》,是他的小说处女作。抗日战争时期,陈迩冬出版了小说集《九纹龙》,共收入6篇作品,除两篇是抗战前所作外, 其余4篇都是抗战时期写的,《九纹龙》、《贲阿勾》是反映抗战现实的,《当炉外史》和《浔阳小景》则属历史小说。陈迩冬知识渊博并擅长写历史小说,但此后不知为什么他却停止了这一创作,而转到诗创方面去了。

早期以新诗为主

陈迩冬在其文学生涯中,被世人称道的还是他的诗,无论新诗或旧体诗词,他均擅长。

早期以新诗为主,代表作有《乌夜啼》、《雨淋铃之一》、《自杀》(1939)、《空街》(1940)、《茶境》、《猫》(1941、《黑旗》(1942) 等。《黑旗》是陈迩冬惟一的一首叙事长诗,共470多行,描写刘永福的黑旗军在安南打“番鬼”的故事,取材于19世纪末黑旗军援越抗法、捍卫祖国南疆的英雄事迹,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正当抗日战争进入持久和艰苦的阶段,该诗艺术地再现了广西子弟兵英勇抗法这段光荣历史,具有激励民族意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现实意义。《黑旗》脱稿于1942年初春,发表在《诗创作》月刊上,据端木蕻良回忆,后来被郭沫若带去苏联,成为中苏文化交流上的一例。他曾将抗战初期所写的新诗辑为《最初的失败》,于1941年由生活书店出版。

致力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

陈迩冬自出版《最初的失败》后,再也没有写新诗了,从新诗集的命名推想,似乎他并不满意这些诗篇,认为这是初次尝试的“失败”之作,另怀有新的文学志趣,他后来的文学实践,就是致力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并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词。这一方面有他的历史渊源,年青时,阅读古典书籍较多,而且以“善诗文灯谜”而获“桂林才子”之称,他对桂林前人的诗词格外留心收集研读,如王半塘、况蕙风等人的作品,都了如指掌,又能融汇各家之长,所以写起古典诗词来,可称捷才快手。另外,对文虎灯谜,居然毫不费思索,随手扯下如风卷落叶,没有猜不中的。1943年春节,端木蕻良、孟超、张慕辛等人为欢度佳节,特意制作了好多谜语,在嘉陵川菜馆聚餐并设灯谜擂台助兴,许多朋友都认为不容易猜中的文虎,却一一被陈迩冬猜中,大家都佩服他思路敏捷,知识面广。

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编辑研究工作

陈迩冬后来由于工作的变动,他长期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编辑研究工作,这样就和旧体诗词结下了不解之缘,也陆续写下了不少的旧体诗词。可惜的是,陈迩冬对自己的诗词不善于保存,有时随写随赠友人,即便在报刊发表了也未注意剪存,除部分编入聂绀弩、舒芜、吕剑、荒芜等九人的旧体诗词集《倾盖集》外,他从未将自己的旧体诗词辑成专集出版。目前,惟一能见到的是由他的女儿陈初搜集整理,于1996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的《陈迩冬诗文集》,共编入旧体诗77首,词30首,而抗战时期的仅有18首,缺失可以想见。抗战初期,特别是上海、广州、武汉失守以后,桂林成了文化人聚集的地方,当年的文坛,文人相轻的积习一时难除,陈迩冬颇多感触,他曾偶作打油诗一首:年来厌听啾啾语,话到文坛意也休。鲁迅已亡茅盾老,更无子夜与阿Q。这首小诗曾传诵一时,令人忍俊不禁,陈迩冬却以严肃的态度,正视文坛中的积习,偶成嘲讽的诗章。

抗战时期的桂林文化城,由于桂系和蒋介石之间存在矛盾,桂林和重庆之间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就有宽严的差别,这样,桂林抗战文化就较重庆更为活跃。但就整个抗战形势而言,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一再制造反共事件,亦令敏感的知识分子心存疑虑,北望延安,大有夜气如磐,鸡鸣不已的期待,就在桂林,于1942年也曾发生搜捕地下共产党人的“七九”事件,苏蔓等先后遇难,一时致使人心惶惶,陈迩冬在当时曾集鲁迅的诗句成一对联:躲进小楼成一统,惯于长夜过春时。后来,陈迩冬还特请柳亚子将这幅对联写成条幅,悬挂于自己的书斋。

1944年秋,日军悍然南侵,桂林紧急疏散,陈迩冬向西撤退,经柳州、贵阳、遵义去重庆。途中,闻家乡桂林沦陷,加上颠沛流离,民族灾难的忧伤,他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写下五律《哀桂林》四首:

矍张殉国地,又放丑夷来。生聚余虚誉,江山笑霸才。党人碑字漫,宰相墓门颓。摇落战场菊,蓓蕾自不开。

山水甲天下,秋来失秀明。固知雀有角,其奈秦无人。跋扈怜藩主,纵横误客卿。漫漫东望路,松老复梅零。

月台人海夜,中夏似重秋。曾是桂冠客,今辞白帽楼。商声先蟋蟀,沐服尽猿猴。家山长默默,漓水逝悠悠。

相看两不厌,象山对訾州。故人方寂寞,新鬼又啁啾。无复三花酒,来浇万斛愁。半塘词史在,遗韵记春秋。

第一、二首是讥讽和抨击国民党桂系当局徒托空言,御敌无策,只顾保存实力,并无抗战决心,实则“又放丑夷来”,这样,根本经不起强敌入侵,剩下的只是“松老复梅零”了。第三首写大疏散的情景,“月台人海夜,中夏似重秋”,深感时序的悲凉。第四首写桂林沦陷的凄惨景象,“故人方寂寞,新鬼又啁啾”,道出了桂林这座空城,已变鬼的世界了。《哀桂林》流露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怀念和哀愁。

人物轶事

陈迩冬是诗人,不是哲人。诗人往往哀乐过人,哲人则能凭修养功夫来制哀节乐。陈迩冬并无修养功夫。听说他晚年脾气很不好,在家中常为一点小事动怒发火,朋友们担心这对他的病体不好,常常劝他。1958年柳亚子先生逝世,消息公布,陈迩冬在办公室听到,就在许多同事面前,泫然流泪,哽咽失声。1962年欧阳予倩先生逝世时,他同样哀痛不已。这都是他哀乐过人之处。他晚年之身体极坏,精神极好,也正是哀乐过人的表现,并非修养得来的。

柳亚子为了纪念柳亚子先生逝世,陈迩冬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的工作中,主动提出要出一部《柳亚子诗词选》。这在陈迩冬,是为了他同柳亚子先生的深厚交谊,从工作上来说,这样一个选题也完全应该。此书很快就出版了,责任编辑就是陈迩冬,不料,正碰上了“反右倾,拔白旗”的运动,陈迩冬被当作“白旗”,大受批判,主要罪状之一就是这部《柳亚子诗词选》,因为所选录的柳亚子解放前的诗词中,称孙中山为“国父”,称宋庆龄为“国母”。批判者质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学出版社的出版物中,居然有这样称呼出现,这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其实,柳亚子之所以为柳亚子,从政治方面来说,正是由于他是国民党左派,解放前他对孙中山、宋庆龄那样称呼是完全正常的,除非不出他的选集,要出就是回避不了的,本来也无所用其回避的。但是,这种常识范围内的道理,在政治运动中完全无用,正如陈迩冬自己所说“不可以口舌争”,他还是被批判了,他也不得不一再检讨了。还有一次陈迩冬检讨道:“我这才认识到,资产阶级整个就是要不得的。不但应该同资产阶级右派划清界限,就连柳亚子这样的资产阶级左派,我没有同他划清界限,所以才犯了错误。”这样的检讨,骨子里实在可以说是抗议,当时主持批判会的人赶快说:“不要扯什么右派左派,你还是说说这个‘国父国母’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陈迩冬所谓“应该同资产阶级右派划清界限”,是有所指的。1957年反右运动中,陈铭枢先生被错划为“右派”,陈迩冬一向同他来往较多,陈铭枢先生作为全国人大常委考察北京教育界情况的一份报告,被指为“向党进攻”,据说陈迩冬曾为帮助准备这个报告,参加过一些意见。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顾学颉、李易等几个朋友,筹备出版古典文学研究刊物《艺文志》事未成,却被指为“同党所领导的古典文学研究刊物唱对台戏”,都被打成“右派”。陈迩冬并未参加筹备,但同事请他任主编,他同意了。

有这两件事,倘在一般单位,早被打成“大右派”而有余;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是古典文学编辑室,也许因为“右派”已经打得太多,政策上要略示区别对待,也许还有别的什么微妙的原因,陈迩冬是幸免了,当时只要检讨一下“同右派未划清界限”便让他过了关。

至于是否定为“内控右派”,或内部定为“中右”,则不得而知。到了1959年的“反右倾,拔白旗”找上了他,可以说是在劫难逃,也可以说是新账老账一起算了。

猜你喜欢
景星
两汉佚名

景星显见,信星彪列,象载昭庭,日亲以察。

参侔开阖,爰推本纪,汾脽出鼎,皇佑元始。

五音六律,依韦飨昭,杂变并会,雅声远姚。

空桑琴瑟结信成,四兴递代八风生。

殷殷钟石羽龠鸣。河龙供鲤醇牺牲。

百末旨酒布兰生。泰尊柘浆析朝酲。

微感心攸通修名,周流常羊思所并。

穰穰复正直往宁,冯蠵切和疏写平。

上天布施后土成,穰穰丰年四时荣。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述酒

重离照南陆,鸣鸟声相闻;

秋草虽未黄,融风久已分。

素砾皛修渚,南岳无馀云。

豫章抗高门,重华固灵坟。

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

神州献嘉粟,西灵为我驯。

诸梁董师旅,芊胜丧其身。

山阳归下国,成名犹不勤。

卜生善斯牧,安乐不为君。

平王去旧京,峡中纳遗薰。

双阳甫云育,三趾显奇文。

王子爱清吹,日中翔河汾。

朱公练九齿,闲居离世纷。

峨峨西岭内,偃息常所亲。

天容自永固,彭殇非等伦。

东方未明
先秦佚名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东方未晞,颠倒裳衣。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

农父
唐代张碧

运锄耕劚侵星起,陇亩丰盈满家喜。

到头禾黍属他人,不知何处抛妻子。

和子由论书
宋代苏轼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橢。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

钟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行行游且猎篇
唐代李白

边城儿,生年不读一字书,但知游猎夸轻趫。

胡马秋肥宜白草,骑来蹑影何矜骄。

金鞭拂雪挥鸣鞘,半酣呼鹰出远郊。

弓弯满月不虚发,双鸧迸落连飞髇。

海边观者皆辟易,猛气英风振沙碛。

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

古歌
两汉佚名

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

座中何人,谁不怀忧。

令我白头。

胡地多飚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墨子怒耕柱子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无愈于人乎?”墨子曰:“我将上太行,以骥与牛驾,子将谁策?”耕柱子曰:“将策骥也。”墨子曰:“何故策骥也?”耕柱子曰 :“骥足以策。” 墨子曰:“我亦以子为足以策,故怒之。”耕柱子悟。

拟咏怀诗二十七首·其四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古诗词
诗人合称